正文

一 1

民国风华 作者:黎遂


1905年7月,祖父黎松庵带着伯父黎锦熙、父亲黎锦晖在省城长沙参加清廷的“院试”。祖父和伯父同时得中“秀才”,父亲落榜。这是父亲第一次离开长塘老家走进大城市。也就是这一年,父亲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离家百里的昭山西部的一所新式学堂——昭潭高等小学堂,编入高小三年级最后一学期的班级就读,次年春,考入湘潭县初级中学。

湘潭县初级中学同样也是一所新式学堂,除了正常的课程,此校对音乐较为重视,这让父亲喜出望外。四年时间里,父亲在这里通过乐歌课学习了浅近的西洋音乐理论知识,在此期间,自学古琴及吹、弹、打、拉等民族乐器;对昆曲、湘剧、汉剧、花鼓戏等甚为喜爱。

来到城里,父亲的眼界大开。世纪之交的中国,政局动乱,各种思潮并存,清政府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自从康梁变法,湖南是接受新政较快的省份之一。1898年,在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开明官吏的支持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与熊希龄、唐才常等“思保湖南的独立”,使南中国“可以不亡”,创立南学会。南学会突出御侮救亡,利用时务学堂讲授学术、政教、天文,传播了解万国大事及政学原理、社会学说、自然科学知识,又有《湘报》配合宣传,思想甚为活跃,影响也相当广泛。以长沙南学会总部为首,在全省各地创没了农、工、商矿、武备、水师、女学各学会、学堂,成员众多,会友之间一律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分,对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南学会在长沙成立后,湖南各府县州纷纷响应,竞相成立各色学会。较著名的有长沙的“湖南不缠足总会”、“延年会”、“积益学会”、“学战会”、“公法学会”、“法律学会”、浏阳的“群萌学会”、衡州的“任学会”、郴州的“舆算学会”、龙南的“致用学会”、常德的“明达学会”等等。这些学会活动内容虽有不同,但均以南学会为总会,自为分会;且都抱定“联通群力,振兴新学”的共同宗旨。所以南学会不但促进了湖南新政的开展,而且促使湖南省“民智骤开,士气大昌”,对社会风气的转变及知识分子思想的解放起了推动作用。此后,新学在湖南流传, 1902年湖南改变学校制度,兴办学堂,派人出国留学,1903年成立武备学堂及兵目学堂,1905年又成立陆军小学,开始训练新军,各类新式学校随之在全省兴起。1904年,同盟会元老、湖南人黄兴在湖南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为副会长。会员多达数百人,宗旨为“驱除鞑虏,振兴中华”;方略为湖南发难,各省响应,“直捣幽燕”。 华兴会是中国内地建立的第一个地域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开中国内地革命之先声”, 使长沙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推动了内地其他革命团体的建立,为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湘潭离长沙不足百里,水陆交通皆宜,长沙风云变幻,湘潭亦多响应。华兴会中有许多湘潭人,和大伯黎锦熙熟悉,所以父亲比一般人更多了解革命进程。每次大伯从长沙回乡,父亲总缠着大伯打听在省城发生的事情,如饥似渴地阅读大伯带回来的革命刊物。父亲最喜欢读的,是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和谭嗣同主办的《湘报》。《新民丛报》是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之一,它以其清新明白的语言,生动犀利的文笔,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极力宣扬变法维新,力倡民族主义,激烈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屈辱卖国的卑鄙行径,深得进步人士的欢迎。《湘报》是湖南最早的日报,于1898年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创办于长沙,是南学会的主要言论阵地。《湘报》集中了湖南维新派的精英,它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宣传爱国救亡、倡导变法维新,主张“君民共主”的立宪政治,认为只要“利之所在,听民自兴之;害之所在,听民自去之。”《湘报》文字浅近、通俗易懂、犀利酣畅、力戒游谈。《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同时也是维新派在湖南乃至在华中地区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它的存在,对维新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抹杀的作用,同时湖南也成为了维新运动时期最活跃的一个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