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明之夜》。舞剧《葡萄仙子》发行单行本后,只适合中高年级学生表演,有些儿童总演不着戏。所以在构思这个剧本时,特意配上八个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扮演的角色,满足他们的要求。虽然也借用神仙,但不是歌颂,而是说明神仙是没有快乐的,当了神仙不如做人好。本剧把中国古代的嫦娥和臆想出来的外国快乐之神凑在一起搬上舞台。这个剧经《小朋友》周刊陆续刊出,剧中除两个角色需中高年级儿童扮演外,其余八个小孩,唱出幼儿的歌曲,适合低年级学生来演,他们有戏可演,都大为高兴。”
“三、《三蝴蝶》。《葡萄仙子》大受各校学生欢迎,我又编写了一部长歌舞剧《三蝴蝶》,这也是递展式的。这出戏的情节:描写三只蝴蝶在菊花丛中飞舞,天气渐渐变化,风雨雷电陆续加剧,蝴蝶要求菊花保护,可是一朵花不能容纳三只蝴蝶在一起,而三只蝴蝶不忍分离,仍与恶劣气候作斗争,结果太阳出来了,蝴蝶、菊花欢欣歌舞,暗喻在困难环境中,要坚持奋斗到底。”
“四、春天的快乐。《三蝴蝶》演出后,中学生也要求给他们也写些歌剧,于是又编写成《春天的快乐》。少年歌舞剧的意境和词曲自然要求比儿童歌舞剧复杂些。歌词增强诗意,音乐要求优美动听,舞蹈采用了一些成套的舞,注重优美的姿势和轻柔缓慢的动作。《春天的快乐》主题是:青年必须劳动才能得到快乐。剧中描写一个不爱劳动的少女——忧愁公主,经过桃、李、蜂、蝶、莺、燕和两个小朋友的启发,认识到不劳动的人,只有忧愁,没有快乐。故事简单,但结构上有些特点;幕后有一段朗诵,讲明剧旨。”
“五、《七姊妹游花园》。这个歌剧同样是为初中的少女们所表演的,所不同的它是回旋式的歌舞剧。写六个姊妹的花卉各有偏爱,唯独七妹普遍爱群花,于是‘万花仙子’把‘万花宝盒’送给了七妹。有独唱、轮唱、齐唱、合唱。七个姊妹完全以美的姿势在舞台上活动……”
“六、《麻雀与小孩》。剧情顺展,歌舞结合,近似小型歌剧,是直进式歌舞剧。这出儿童剧的主题,是教育儿童养成善良、诚实的道德品质。《麻雀与小孩》的结构为直进式,就是反同时、同地、同人物的一个故事直叙下去。后奏曲用下调小快板(二黄手法)奏‘大开门’,爽朗流畅,表示这是喜剧(剧终前以本曲为舞曲,显示首尾呼应)。剧分五场,每场都有不同的曲调,并标上小标题,每段标上曲牌名。第一场‘教飞’——老麻雀教小麻雀。曲名‘飞飞曲’,换C调(反二黄手法)唱奏,这是西欧儿歌调,简单明了,幼儿也听得懂。第二场‘引诱’。老麻雀去打食,嘱咐小麻雀不要乱飞,小孩偶然看见小麻雀,便引诱她到家里去关起来。曲名‘嗤嗤令’,换F调中板(二黄手法)唱奏,这是湖南民间歌曲,朴实亲切,表现老麻雀爱护女儿,小孩偶然淘气和小麻雀因饿被诱的心情。第三声‘悲伤’。老麻雀打食回来找不到女儿,由焦急而悲啼,曲名‘长白山曲’,F调,曲趣适合剧情。第四场‘忏悔’,小孩问明老麻雀的苦情,顿时觉悟自己做了不好的事,应即悔改,把小麻雀带来送还。这一场是剧的主题重心。曲名‘苏武牧羊’,F调,稍慢,渐加快,曾有文人填配雅词,相传是东北古曲。音调昂扬,感情醇厚。第五场‘团圆’,剧中人物互相倾诉,宽怀歌舞。曲牌用了京剧‘探亲家’的‘银绞丝’,明快欢乐,在高潮后,它撑得住戏剧快要结束时的气势,使观众情绪再度提高。唱完末了一句‘月明、风静、草软、花香,大家跳舞吧!’紧接着用F调奏小快门‘大开门’曲,进行三人舞,舞完剧终。”
“这剧脱稿之后,在好几个小学中试排试演多次,1922年4月,《小朋友》从第二期至第七期分六次连载,以后边演边改,逐渐完整,出现单行本,流行了二十余年。解放后,在1956年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期间,由北京中国儿童剧院演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及各电台播送,改名《喜鹊与小孩》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并由中国唱片厂灌片。(按:当时除‘四害’,麻雀属于‘四害’,所以改了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