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 2

民国风华 作者:黎遂


“二、表演对唱,配以生活化的舞姿。如《好朋友来了》,三个小朋友陆续敲门进来,用对唱对舞表示朋友相见时的礼节和欢乐情绪。由于歌词完全是常用的口语,作曲时吸收了京韵大鼓中的某些旋律,低年级学生很爱唱,在学校、公园、胡同……凑成四个人就表演起来。这一类歌曲颇合儿童心理,它不光是舞台节目,已经化成随时随地的生活游艺了。”

“三、对唱配合双人舞,把较长的过门作为舞曲。如《蝴蝶姑娘》。姑娘先问蝴蝶,边唱边跳,蝴蝶也跳;蝴蝶答复姑娘,边答边跳,姑娘也跳;后段副歌,齐唱齐跳。这一类的歌舞表演,演员爱演,观众爱看,因为它的结构类似北方的‘二人转’、湖南的‘杂戏’、江南的‘文戏’……”

“四、编队领舞,有领唱、齐唱,队列不断地变化。如《吹泡泡》,一人领唱领舞,多人队列齐唱刘舞,按照音乐的段落变化队形。歌词内容,借助吹肥皂泡的游戏,引出人类利用自然现象的动态,借以抒发儿童愉快的心情。乐曲吸收了西洋歌曲的音乐语汇,结合民族传统曲式创作的。制成唱片后,由于节奏明显、匀整,不少学校用作早操音乐。这一类的集体歌舞,不拘人数,不限场地,也可利用花束、花球、响鞭、铃鼓……增强气势。后来由联华摄成四部彩色有声短片。”

“五、用歌队配合舞剧的表演曲。特点是使唱的人专顾唱,尽力发挥声乐的技巧;舞的人注意力集中,不会因兼顾唱歌而分散力量。如《可怜的秋香》,用十分明白浅易的歌词,表现孤女秋香,早晚都在放羊,得不到人生的安慰,终身消磨在草地;衬以富家女儿——金姐和银姐,样样都有。表演把幼年、青少年、老年三个阶段,分三场用舞剧形式演出,强调富人鄙视穷人,以激起观众对秋香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舞台一角有小型歌队,前段独唱,后段齐唱,歌唱的感情也分为厌恶、愤恨、哀伤三个阶段发生变化,形象与声音结合,颇具感染力。这曲子是抒情的民歌。有人评为:‘曲调亲切动人,旋律自如,曲式灵活自然,易学易教,故能流行全国。’但是它有一个特征,慢唱能悲,快唱能乐,柔唱轻快,刚唱昂扬。后来有人把它配上革命或爱国词曲,照进行曲一样唱;还有游艺场配成滑稽歌,职业化的管乐队用于庆吊场合。也引起了国内外音乐家替它配过好几种钢琴曲。一直到1945年,还有一个外籍作曲家把它吸收为一部大型纪录片《中国之抗战》的音乐主题。这种类型的表演方式,当年还发展成为《长恨歌》歌舞剧。追本溯源,还是受了皮影戏、木偶戏和相声等表演方式的启发。”

“儿童歌舞剧是一种新的创作。由于我国儿童剧没有传统可供借鉴,只能根据作品,分为四类:一、直进式。以故事为基础,直接发展,以歌舞紧密扣合,烘托剧情。剧为主,歌舞为宾,实际上近似轻歌剧。二、递展式。以歌舞为重点,递进开展,戏剧动作大都舞蹈化。歌舞为主,剧为宾,这是纯粹的歌舞剧。三、回旋式。剧中人物随着剧情变化,重复着上场下场。四、并驱式。用合唱来阐明乐舞,用舞剧来发挥乐歌。”

“由于明月社初期发展的重心在于歌舞剧,有必要交待清楚。”

“一、《葡萄仙子》。1922年写成了这出递展式的歌舞剧,这是第一部儿童剧。本剧的主题思想是保护劳动果实。主角葡萄仙子是葡萄本身和园丁结合起来的象征。还有象征自然界的五位仙人——雪花、春风、雨点、太阳、露珠。它们由冬经春夏到秋,促使葡萄发芽、长叶、开花,至果实成熟。又有几种动物——喜鹊、甲虫、山羊、兔子和白头翁,听从仙子的劝告,一同保护葡萄。表演递展推进,歌腔随时变化。其中有相同的曲调作不同的方式欢唱,使五个仙人出场的气氛不同,也有不同的曲调,突出不同的趣味,使五个动物的个性也能突出。音乐不停,适当配舞,有了显著的差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