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见证西域青铜文明的奴拉赛铜矿遗址(2)

诗意尼勒克 作者:鹏鸣


在距采矿遗址不远处的奴拉赛沟的平坦处,是当时的冶炼遗址。在距地约1.5米深处,埋有木炭炉渣层,长20米,厚0.5米,并发现经过粗炼后呈圆龟形状的白冰铜块,经光谱分析含铜量最高达60%以上。另外,从奴拉赛沟内还发现多孔的炉渣层,孔内残留有木炭和木质纤维状的印痕,说明当时是用木炭做燃料来炼铜的。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奴拉赛古铜矿遗址开采、冶炼的是硫化矿石,使用了“硫化矿—冰铜—铜”工艺,流程经历了一次冰铜熔炼和一次还原熔炼。在还原熔炼中添加了砷矿物,冶炼的最终产品是砷铜合金,还原熔炼产生的砷冰铜(黄渣)等副产品中的铜通过返料操作在冰铜熔炼工序得以回收。

让人惊叹的是,这种独特而成熟的用硫化矿添加砷矿物冶炼砷铜的技术,中原东周时期的一些诸侯国也在采用。这对揭示伊犁河谷流域青铜时代的冶金技术,探讨砷铜的起源与传播以及硫化矿冶炼技术的交流将有重要参考意义。

时令5月,靠近洞口二三米远,仍感觉寒气袭人。工作人员进洞看了看,摆手说里面都是泥,有新塌方迹象,为安全起见,还是别进去了。

据工作人员介绍,现整理出较大的采矿遗址为5处,这5处矿洞保存较好、较完整。能进入的矿洞也就是采矿区的是1、3、4号矿洞,2和5号矿洞因为塌方严重,现完全关闭,无法入内。刚才查勘的1号矿洞,是5个矿洞中最长的矿洞,长约300米。

2009年,在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物局和自治州文物局的支持下,奴拉赛古铜矿遗址围栏、矿道加固、台阶整修、临时看护房等保护方案通过批准。2010年6月为做好对奴拉赛古铜矿遗址维修保护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相关部门投资130余万元,主要对包括奴拉赛古铜矿台阶等设施进行了加固维修。

站在石山上,极目远眺,雪峰隐隐,白云悠悠,碧蓝的天空像是少女温情的眼眸。2500多年前,是否有人像我们一样发思古之幽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问同行的人,奴拉赛是什么意思?

传说以前这里是冬窝子,住着一个名叫奴拉赛的放牧人,是他发现了铜矿,所以后人便将铜矿命名为奴拉赛铜矿。这个放牧人是什么民族,有人说奴拉赛是蒙古人的名字,也有人说是哈萨克族人的名字,直至现在尚无定论。

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是新疆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和遗存较为丰富的古代遗址,在全国乃至中亚范围内也极其罕见,对研究我国冶金史和新疆地方史、民族史都极具文化史料价值。

尼勒克当地政府有意将奴拉赛古铜矿遗址开发为旅游资源,向世界揭开2500年前塞种人文化发展、历史变迁、民族活动的神秘面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