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风秋雨愁煞人——访秋瑾故居(3)

德情映青庐: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时代大变局的重担竟然让一个弱女子去承担,秋瑾孤单的身躯常常让这个世界的男人倍感心痛,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摸自己的脖子,仿佛那把刀就架在身后,忍不住地心虚,时不时地慨叹秋瑾的勇气和决然。百叹之余,我们回过头来解读秋瑾身世。

秋瑾,浙江绍兴人氏,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她的人生只翻阅了薄薄的三十二页春秋。无数人端详过那张日式装扮的照片,秋瑾的仪容从百年前冲进了我们的视线,一张充满瓷质光泽的女性脸庞,虽然不算绝代风华,却也相当端庄。她的扮相时髦,绾着高高的云髻,披着貂裘大衣,一派英姿飒爽。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尚武的刚烈女子,她用挑衅和不羁看待着这个世界。

秋瑾有一首流传广泛的《对酒》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首诗是她真实性格的写照,身上穿的貂裘后来真的换了酒,宝刀也伴随她长眠于地下。酒和刀这两样男人的专利,被秋瑾牢牢地拽在手中。

秋瑾和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一样,婚姻由父母操办,夫家是湖南湘潭殷实大户,一个封建守旧的暴发户家庭。才情俱佳的秋瑾期待着自己的婚姻能够有李清照与赵明诚那般比肩吟诵的琴瑟和鸣,然而,丈夫王廷钧死守封建账本,纨绔习气浓重,他们的情趣、理想和生活方式有着天壤之别。“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创作的弹词《精卫石》中的一句诗,不幸的婚姻,让秋瑾一进社会便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1900年,王廷钧纳捐为户部主事,秋瑾随丈夫客居北京,在京期间,她经常阅读新出版的一些书籍,阅读进步新报,迅速与新思潮接轨。戊戌六君子为维新而引颈就戮,尤其是谭嗣同的侠烈性情深得秋瑾崇仰,革命种子在内心深处悄然潜藏下来。庚子年是近代以来最为动荡的一年,秋瑾目睹了以燎原之势燃烧华北大地的义和团运动,目睹了北京城头变幻着的八国联军大王旗,一个二十多岁的青葱女子亲历了国破山河碎,原来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逐渐转化为救国献身的宏涛巨愿。

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纷纷失败,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面临坍塌,御侮与自强、改革与革命的使命摆在了一大批觉醒之士面前,他们开始了沉重的思考与实践。秋瑾清醒地认识到变革维新已无法救中国,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但中国革命缺少敢于牺牲的志士,更鲜有女子就义。在倡导男女平等的秋瑾眼里,献身救国同样是女性的责任,秋瑾暗自期许,革命尚未成功,我就当牺牲的第一女英烈吧。

1904年,秋瑾毅然冲破重重阻力与丈夫离婚,自费赴日本留学。可以想象,这在百年前的封建社会需要背负多么大的压力。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流毒至今仍无处不在,即便当下,还有一些人对秋瑾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微词,认为秋瑾是因为夫妻不睦而投身革命,认为女子就该以相夫教子为贤德,有人发出疑问,像秋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而死无葬身之地,这样做值得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