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秋风秋雨愁煞人——访秋瑾故居(7)

德情映青庐: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在秋瑾故居和畅堂,我看到一篇关于秋瑾死后迁葬的介绍。

秋瑾死后由绍兴同善堂草草装殓,停灵在荒郊野庙中。数月后结义姐妹吴芝英、徐自华将秋瑾入葬在西湖西泠桥畔,清政府害怕墓地成为革命者瞻仰和凭吊的场所,遂进行了掘坟弃棺。灵柩被迫再次运回绍兴,后在湖南转辗迁葬,辛亥革命后再次回葬西泠桥畔。然而,坟地在“文革”期间被平毁,骨骸迁葬鸡笼山,直到1981年才被重葬于西泠桥畔的孤山脚下。如此反复居然达十次之多。

前清仇恨秋瑾是因为阶级立场,民国褒扬秋瑾也是阶级立场,20世纪60年代平坟、拆除祠堂的动机还是阶级立场。历史不忍细看,秋瑾更不忍细看,秋瑾在悲情中受死,一路走进历史,依旧凄风苦雨。她在各种争斗和误解中纠缠着,无法安然入土,让人为这位民族义女唏嘘不已。我们这个民族,需要冷静,需要宽容,秋瑾是我们走向成熟的一面镜子。

和畅堂并非春风和畅,我在迷宫般的故居游离着,感受到的还是鉴湖侠女秋风秋雨般的悲情,能够清晰地抚摸到百年前的那道伤口,也能够听见来自内心的巨大轰鸣声。尽管一拨一拨的游客进入,和畅堂还是安静极了,游人的脚步并没有打破这种静,他们个个神情肃穆,百年的时光静静地积攒在他们的眼中,积成了化不开的惆怅。

在和畅堂以及大通学堂,我看到许多秋瑾的照片,无一例外地神情庄严,仿佛她的眼眸中除了仇恨还是仇恨。现在我们一提到秋瑾就想到了烈性英勇、侠骨丹心、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在很多电视剧和书籍上也大都是这个基调,这几乎成为秋瑾千篇一律的画像,而忽略了她内心的真实感受。

秋瑾在相机面前绽放出的铁血情怀,掩盖不了母性的纯洁一面。秋瑾是一个刚毅的女子,并非是一个不知情义、不知冷暖的薄情之人,她有一双年幼的子女,作为母亲她有舐犊之情;她有着年迈的老母,作为女儿她有孝敬之心。我相信秋瑾也和正常人一样具备丰沛的亲情,投身革命前的托孤、探母等一系列行为以示诀别,与夫家决裂以免迁累他们,袒露出秋瑾铁血中的温情一面。家人的面影一定无数次进入她的内心,儿女天真的笑容一次次在她的梦境中绽放,娘亲的呼唤、儿女的啼哭击溃她刚毅的心灵,她一定饱受折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次次泪流满面,这一切的苦痛只有她自己默默来承担。

和畅堂上挂着一副对联: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这是秋瑾挚友吴芝瑛赠送的。我在对联下驻足了很久,我想把“苦心”二字换成“心苦”,虽然与对联结构不符,这样是否会更加贴近秋瑾的真实心境呢?不管是“心苦”也好,“苦心”也罢,在这个世界上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秋瑾,当然也包括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