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访弘一法师“晚晴山房”(1)

德情映青庐: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文/符利群

李叔同(1880.10.23—1942.10.13),又名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被后人尊称为弘一法师。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第一人,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到“晚晴山房”那日,其实并未“晚晴”;恰相反,是“早晴”的日子。不知是人间着意,还是天意如此,白马湖这地方,占了许多个“春”。那地方,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誉的“春晖中学”,春晖中学的北门后,有座“春晖桥”,春晖桥堍,有条“春晖马路”,春晖马路往东延去,有个“春社”,春社往东……我们去的日子,是个“春”得不能再“春”的阳春日。一路枚举下来,这白马湖,这春晖,这春社,想必是“春在枝头已十分”了吧。与很多人一样,我知道弘一法师这名字,也是从“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开始。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城南旧事》中,愁云惨雾的老北京,令人鼻酸眼热的骊歌。镜头一个一个慢慢摇过去,冬阳、骆驼队、胡同、天桥、下雪、花儿落了……“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耳朵和心浸润着这样的歌长大。之后,顺理成章地熟识并喜爱了歌词的主人:李叔同。此人日后以佛印心,索性做了和尚,时称弘一法师。

晚晴山房居于春晖桥西,象山南麓,白马湖畔,真正的依山傍水,近则烟柳,远则云树,地理优势自不待言。门房如平常人家所设,漆木剥落,推开而入,吱呀作声,有如主人迎讶有声。小径两侧,栽植花木树草,浅灌木郁郁葱葱,偶有鲜艳花朵从碧绿枝叶间张望,探听人间虚实。高大者如香樟、女贞、苦槠、枫杨,华盖亭亭,仿若汲足了大师的性情,缄默沉吟,只管护定小小的山房,淡看白马风云,晚晴朝夕。

山房随象山山势缘坡而上,“近观山色苍然青,远观山色郁然翠”。西侧二十余级台阶延向其上的四开间平房,平房质朴古雅,黑瓦、白墙、红柱,此外无多花哨的声色。细木红漆栏杆围成了阳台,凭栏远望,白马湖半湖山影,一池云天。透过枝枝梢梢,西侧的春晖中学隐约可见,早晚上下学钟声随风飘送,声声入耳。

1929年秋,弘一坐在山房默诵经卷,静心修行,那湖山声色,校钟时鸣,甚至于春晖中学的琅琅书声,竟也赢不得大师移步下山的心思。曾经应聘过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的他,已将为人师表的责任,交付给了好友夏丏尊、经亨颐,学生丰子恺、刘质平、徐仲荪等人,一头扎进南山律宗的研究与弘扬,潜心戒律,著书说法。明月耀心,他烛耀过自己的学生,他的学生,转而将人生学问耀向更多莘莘学子。从春晖中学出来的学生,多是明了“读书即生活,教育即创造”之学问理念。

赵朴初所书“晚晴山房”匾额高悬正中廊前门楣,两旁是“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对联,这位佛家大师的手笔亦是浑厚拙朴,力度有方。正厅是纯中国布置,靠壁正中设一八仙桌,桌侧左右两把太师椅,椅背桌档皆有精细的镂花雕琢,桌椅后设一案几,其色暗红朴旧。中堂是弘一画像,像中大师慈容宛生,嘴角微微含笑,眉宇眼睫处豁然开化,尘世间种种可得、可观、可疑、可惧皆已放下,世味日淡。身拥莲花,头悬明月。明月胜莲花几分皎洁,莲花赢明月几分清香。莲荷一向为弘一所爱,他在《题陈师曾画荷花小幅》中说过:“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画像两侧对联是大师赞喜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山房由此而得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