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间正道是沧桑——访张闻天故居(4)

德情映青庐:名家故居逸事 作者:海飞


1974年10月18日,在写信给毛主席表示希望返回北京的请求遭到拒绝后,张闻天又于同年10月再次写信给毛泽东:“希望回到北京生活和养病,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要求了。”虽然回答仍然是否定的,但总算被允许从广东肇庆迁往无锡,这也使他稍感宽慰。于是,1975年8月23日,张闻天同家人离开肇庆迁往无锡汤巷45号。这是一座单门独院的西班牙式两层小楼,庭内植有龙柏、玉兰等花卉,环境清幽。张闻天的居室位于二楼东面,仅12平方米,里面陈设十分简单,一桌、一椅、一柜,还有一张单人沙发和一张躺椅。由于张闻天多病,屋里还备着氧气瓶和一些必要的急救药物。屋内没有暖气,这对于病弱又年迈的张闻天而言无疑又是一种考验,但他却拒绝了工作人员要为他换房的建议,坚决不搞特殊化。张闻天的生活十分俭朴,内外衣都是旧的,出门时的棉衣更已是20岁的“高龄”了,但他却从不在意——他真正在意的事情,始终没有改变。“流放”中的张闻天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时刻关注着人民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他每天5时起床洗漱,5时30分到7时打扫庭院、散步和收听新闻,这样的习惯从肇庆开始,从未变过。妻子刘英说他喜欢散步,整齐的步履仿佛是他在行走中逐渐清晰的思路,他还会在散步时同百姓们聊天,体察民情,然后将这些信息经过分析融入自己的论文。在无锡期间,张闻天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便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治和经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76年1月9日清晨,在广播中得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张闻天如遭雷击,悲痛的情绪在全身蔓延,他禁不住潸然泪下,默默地为老战友送行。此刻的张闻天不仅怀念着故去的友人,他的心里更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担忧。4月7日,在得知邓小平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的消息、看到关于处理四月初数百万群众到北京天安门声讨“四人帮”的文件《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报道后,张闻天再也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打击,于第二天清晨突发心脏病,心绞痛和肺水肿的接连发作消耗着这个伟大的共产党员的最后一丝生命。5月22日,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张普的心脏有随时停止跳动的危险。弥留之际的张闻天与妻子约定在死后将二人存款作为党费上交。7月1日下午7时30分,历尽苦难的张闻天病逝,享年76岁。此时,“文革”尚未结束,故去后的张闻天依旧只能使用“张普”这个化名,他的骨灰盒被锁在无锡公墓办公室的一个木箱里面。他的死讯也由北京方面拟定,在南京《新华日报》第三版的右下角仅以78字草草了结,首都各大报纸则纷纷保持缄默,一生忠诚的革命者结局竟是如此草率而仓促。

但历史终究要还他真相,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纠正了对彭、张等人的错误评价,并于1979年8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张闻天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由邓小平致悼词:“张闻天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为了更好地缅怀和学习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共无锡市委党史工委1990年9月12日开放张闻天的无锡故居,展出珍贵实物七十二件,照片二百余幅,再现了这位共产党员传奇的一生和不朽的功绩。

张闻天的人生充满了艰辛与坎坷,但他却可以执着地支撑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是对信仰最虔诚的膜拜。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相信,我将永远相信,人生随时到处充满了黑暗,但在这黑暗的中间,时时有一点点光明在照耀着。……(我)将认真地开始做一个无私的光明的找求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