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怀旧的人来说,到了春节,国内的“年味”反而不如国外保留得更地道。
2013年2月13日,也就是中国春节的大年初四,泰国的一座小城佛统(Nakhon Pathom)举行了一场春节集会,热闹的场面和喜气的景况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海外华人共度佳节图景。然而,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在这里我见证了“印度”遭遇“中国”。
佛统曾经是传说中的城市,泰国人普遍认为这里是整个泰国历史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佛教传入泰国的第一站。这里的佛统大塔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塔,吸引了众多的游人,从火车站一出来,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金光闪闪的大家伙,它有100多米高,在周围低矮的建筑群中如同一座巨大的金山坐落在路的另一头。
在中国春节时,围绕着佛塔举行的一系列集会成了当地人逛街的好去处。寺庙的院墙内,小贩们摆出了糯米竹筒、烧烤,各式各样的水果、果汁、冰雪冷饮等食品,还有各种日用品;孩子们游戏于集市间,成人们则在拜佛的空隙里购买各种物品。
拜佛的人摩肩接踵,有的人祈求象征好运的铃铛,再请僧人利用滑车将其升到佛塔的顶端;有的人将硬币挨个儿投入面前的几百个碗中;还有的人在募捐箱前布施。僧人们在给游客算命祈福,印度教的教士用舌头把咒符舔一舔,然后贴在信徒的额头上。
但吸引我注意力的,却是在寺院门口举行的分别带有中国和印度色彩的晒神活动。
活动就在街道上举行。在佛寺院门口的右侧街道停着十几辆汽车,每一辆汽车的后斗都拉着一个印度的神祇,在这里我看到了吹笛子的克里希那、象神甘尼许、蓝颜色的罗摩和大神湿婆,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神祇。这些神像旁边坐着的是泰国面孔的男女祭司,喇叭里放着喧嚣的印度音乐,这些使人一眼就看到了印度教和印度文明对泰国的影响。
在历史上,也许没有其他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力超过印度文明,它给这里带来了印度教、佛教的信仰,也带来了宗教化的社会结构,当然还有贸易和文化,以至于我们行走在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泰国时,都能感到东南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印度文明的延伸部分。
然而,就在车队的前方,正对着寺院大门的地方,却是九顶大红色的中国轿子,轿子上抬着的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观音娘娘、太上老君、孔夫子和关二爷。一群泰国人在轿子的旁边吹吹打打,舞狮子的人们穿着戏服等待着上场,几个年轻人组织着游客从轿子下面的空隙里钻过,献上他们的供奉,并获取神祇的祝福。
在不远处,一群衣着红色的姑娘举着手中的佛牌,佛牌上分别写着“瑶池金母”、“太后圣母”、“哪吒太子”、“玄天上帝”、“财神老爷”、“大圣佛祖”、“圣母娘娘”。看见手拿相机的我时,她们扭头偷偷地笑着,仿佛更多是出于好玩,而不是虔诚。
中国的宗教善于制造热闹,于是大批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一个穿着红色娘娘服的姑娘尤为活跃,后来我才看出来,她就是这次活动的主角,或者说主持人。她戴着凤冠,一会儿拍着手,一会儿吆喝着,把周围人的情绪越炒越高,人们如同痴迷般跟着她唱着、笑着。警察们维持着交通秩序,既要保证活动的进行,又要保证来往的汽车通行,要知道活动的场地就在当地最重要的街道上。售卖的小贩、拜佛的人群堵满了整条街道,戴凤冠的姑娘用枝条沾上水,向人群播撒着,人们纷纷涌上去希望能够沾点儿福气。
与中国神祇的风光不同,旁边的印度神祇逐渐断了香火。游客们喜欢热闹,印度教车队除了拜佛之外,没有安排众多的表演,更没有安排群众参与活动,几个祭司无聊地坐在汽车上等待着。一个守护神祇的中年妇女站在募捐箱前,见我来来回回路过,总是大笑着向我招手,看她轻松的神色,仿佛根本不在乎我是否捐钱,也不在乎有没有人捐。而在中国轿子旁,人群满满当当,随从们汗流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