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当探险家亨利·穆奥(Henri Mouhot)拨开丛林,看到“东方所罗门神庙”的那一刻,西方对于东南亚的认识就被改写了。
他发现的神庙在一个叫作洞里萨(Tonle Sap)的大湖之北,深藏在柬埔寨的热带丛林之中。这座大湖如同湄公河旁一个巨大的“肿瘤”,在雨季里还会因为水位暴涨,面积更加膨胀,当地人在湖面上搭建了木头的高脚屋,在旱季,可以沿着干涸的湖床前往高脚屋,而到了雨季则必须坐船。这些当地人的房子显得破破烂烂,十分简陋,看不出他们能够建造更复杂建筑。
然而就在洞里萨湖之北的丛林之中,穆奥却见证了奇迹。这些神庙体型巨大,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它们长满了苔藓,有的已经变成了一堆石头的废墟,有的浑身缠满了藤蔓和树根,仿佛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没有人说得清楚这些神庙的来历,当地人传说这是一些巨人民族建立的。根据这个传说,穆奥认为可能是来自欧洲的人建立了这些比罗马、希腊建筑更加雄伟的遗迹。
他没有想到自己站在了一个伟大的文明废墟上,这个文明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中国和印度,它的建筑不仅比欧洲的雄伟,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建造的奇迹更令人惊叹不已。也正因为这个偶然的发现,穆奥被人们称作吴哥窟的“发现者”。
当造物主把不同的性格赋予人类的时候,就注定了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不同的。有的人会安稳地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有的人则天生要走遍四方、探索冒险。
在东南亚的所有西方探险者中,穆奥是我最尊重的一位。仿佛在冥冥中已经注定,这位法国青年要不远万里来到这片热带丛林,发现一个逝去了几百年的王国,并记录下来,传播到西方世界。然而当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时,穆奥却已经长眠在了老挝的地下。
生于1826年的穆奥只活了35岁,但他的一生已经足以让人铭记。在短短的35岁中,他前面的33年仿佛一直在为最后两年做铺垫。这个年轻人曾经当过语言教师,又曾经跟着哥哥学过绘画,最后,他突然想当自然学家。
穆奥的经历和许多欧洲人也有着相似之处,当时的欧洲最令人敬佩的职业是博物学家,他们并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个科目内,而是想成为通才,并踏遍世界的未知土地。最成功的博物学家是德国的亚历山大·冯·洪堡,这位出生于1769年的博物学家在生物学、地质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并踏遍了南北美洲的大部分领土。达尔文也是一位博物学家,他跟随小猎犬号的旅行就是一种远游、考察和发现的过程。
年轻的穆奥一直也在为这条路做着准备,他甚至娶了苏格兰探险家芒戈·帕克(Mungo Park)的后代,这位后代极有可能是帕克的孙女。在非洲探险史上,帕克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当人们试图向西非内陆探险时,帕克是一个光荣而又悲惨的里程碑,他放弃了一切只为探险,但他最终的结局,却是消失在西非的丛林和河流上,不知所终。直到20年后,才有人打听到了他最后的消息:他的归宿在尼日尔河上,他尝试着从这条未知的河流漂向大海,却在途中遭到了土著人的袭击,他的探险队全军覆没了。帕克死的时候也是35岁,与他的后辈穆奥一样,不屑于死在家里的床上。
1858年,年轻的穆奥终于找到了机会。他最初向法国拿破仑三世政府和法国东印度公司申请去东南亚考察,遭到了拒绝。反而是英国的皇家地理学会决定资助他,把他送往了亚洲。
穆奥经过新加坡来到了泰国(当时称为暹罗)的首都曼谷,并以此为基地开始了探险活动,他考察了暹罗古老的首都阿瑜陀耶(也叫大城),之后前往柬埔寨境内的吴哥,在那儿,他听到当地人谈论那些消失的神庙,并跟随着他们进入丛林,发现了古老的城市遗址。
他在考察日记中写道:
在吴哥,这里的废墟是如此壮观,以至于人们看第一眼时就充满了崇拜之情,他们不得不疑问,到底建造这些巨大建筑的种族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