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两旁竖立着两行石柱,石柱上雕刻着象征着神的花纹。
所有的吴哥神庙都有一种叫作那伽(Naga)的怪兽,它是一种有着多个脑袋的眼镜蛇。一般在神道的两头,或者桥梁的两头,都会有那伽的护卫,这样的桥叫那伽桥。
过了这条路,首先看见的是两个配殿,配殿的屋顶早已经坍塌,但是墙壁经过千年后仍然耸立着。配殿后的道路则是由一系列的台阶组成,当人们随着台阶逐渐升高的时候,附近的美景也渐渐收入眼帘。从山腰上,我看到湄公河两岸的平原上星星点点的绿树、成块的稻田以及远方的河道。在穆奥的时代,这里覆盖着大片的森林,但随着人口的增多,已经逐渐开辟成了稻田。
继续向上,就到了主建筑,也就是叫作瓦普的神庙了。神庙的主体还在,屋顶已经坍塌,显得破破烂烂。庙宇本身在数百年里也被当地人从信奉印度教改为佛教,当地人在神庙内部树立了一座菩萨像,而印度的毗湿奴神像则成了山下的一座门神。悬崖上也刻上了佛教的符号,在一处山洞里,洞壁上正向下滴着水,被虔诚的人们当成圣水。
这里曾经是吴哥王朝北方的中心,拥有着肥沃的土地。在山下,仍然可以找到那条笔直地通向帝国首都吴哥的大路痕迹。
同样通往首都的大路痕迹也可以在泰国的遗迹中找到。在泰国东北部的高原上,有一个名称复杂的城市叫作那空叻差是玛(Nakhon Ratchasima),它还有一个简化的名字叫作呵叻(Khorat),起源于泰国东北的呵叻高原。这座城市是泰国东北部最重要的中转站,不管是公路还是铁路都在这里分成三叉,要么向北通往老挝的首都万象,要么向西通往泰国首都曼谷,要么向东经过老挝的占巴塞进入柬埔寨。
从呵叻开始向东,一路上都充满了吴哥时期的古迹,整个泰国的东北部在古代都纳入了吴哥帝国的统治之下。
当我听说呵叻附近就有两处保存最完好的吴哥建筑,立即决定前往参观。这两处地方一处叫作帕侬隆(Phanom Rung),另一处叫作披迈(Phimai)。
从北方的乌隆府(Udon Thani)坐车赶到呵叻的时候,已经是夜间11点钟了。由于没有预定旅馆,我离开车站进入市区找了半天,发现旅馆不是价格高昂,就是已经没有了空房,到了午夜过后的1点钟,我决定不在呵叻住下,于是又回到了汽车站。我惊奇地发现,到这时竟然还有前往南隆(Nang Rong)的汽车。泰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在东南亚的国家中首屈一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果要去帕侬隆,必须先经过南隆,于是我在深夜上车,在凌晨3点多到达了南隆,并在汽车站的长条椅子上睡到了天亮。
清晨,我四处寻找着从南隆开往帕侬隆的宋苕车。所谓宋苕车,是泰国和老挝流行的一种公交车。它实际上是小型的皮卡(也有大型的卡车,但很少见)改装成的客车,后厢里不是装货,而是放了三条长条凳。在泰国,长途车多半是质量不错的大客车,而短途则主要靠宋苕车来运客。
为了到达帕侬隆,我必须在旧市场附近坐宋苕车到达帕侬隆附近的停车点,停车点距离帕侬隆还有八公里,在这里,另一趟宋苕车会把去帕侬隆的客人带到目的地。在泰国,寻找市场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那意味着可以好好地填一填肚子,因为市场上什么食品都能买到。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上了宋苕车,手上还拿着味道可口的烤鸡翅。
然而,到了帕侬隆附近的停车点,下车后我却找不到去往帕侬隆的车了,据说由于客流少,这班车已经停开了,只有一位摩托车司机愿意带我去,但价格不便宜。于是我决定扛着大包步行7公里。
但是,在泰国的旅行者很难有机会在公路上进行长时间的徒步。泰国由于土地私有,人们并不担心土地被政府没收,于是生活在乡间的人们大都比较富裕,他们一般会买一辆车开,并乐于免费搭载路上遇到的需要帮助的人。
果然,我走了不久就碰到一个骑摩托车的男人,他示意我上车免费搭载我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