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仁兄写史有独特的方法。他擅长从“人”的角度观察历史事件,特别重视政治人物的互动、他们的背景、派系、思想、人事关系等,有时还触及个人的性格及心理状态;而笔下的人物,大部分他曾亲见、或与他家庭熟悉。蒋介石、陈诚、蒋经国、陈立夫、张群、王云五、严家淦、叶公超、黄少谷、唐纵等,这些在民国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几乎都见过,而且与他父亲阮毅成先生过从甚密。
在国民党的官场文化中成长,了解其中的复杂与微妙,大仁不但能得到一般学者所无的事件当事人的第一手口述资料,而且他读蒋介石日记,别有一番体会。再加上大仁博学多才、学贯东西,兼有过目不忘之能,因此他能见人所未见。
例如,不少研究民国史的学者关注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关系,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分掌党政军。当时汪早已是资深的“革命领袖”,而蒋则出掌黄埔不久,在党政方面的资历都去汪甚远。可是,仅仅十数年间,蒋汪几度分合,最终分道扬镳,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其结局亦别于天壤。蒋领导抗日胜利,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华民国领袖、民族英雄;而汪却成了千夫所指的“汉奸”。
究其原因,两人对日和战态度不同、以及对国民党领导权的争夺固自是主因,但彼此地位消长带给汪的委屈与不平,也不能忽视。在大仁的文章中,他父亲阮毅成先生(时任汪精卫机要秘书)对汪近身的观察,就颇耐人寻味。
1938年4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欲把党权定于一,以因应抗日。大部分党员的共识是由蒋介石任总裁,汪精卫任副总裁,但原来在名义上一直掌握党权的汪不愿屈居蒋之下,坚拒出任副总裁。汪向蒋表达这个意思,蒋也同意了。可是4月1日选举总裁、副总裁大会中,汪却被动地陪着演了一场不愉快的戏。当日蒋本人回避,汪担任大会主席。选举总裁、副总裁本是两案,先选总裁、再选副总裁,没想到吴稚晖提案把“选举蒋中正同志为总裁、汪兆铭同志为副总裁”并成一案,全场立刻起立鼓掌,一致通过。汪精卫在台上,赞成也不是、不赞成也不是,尴尬万分,踌躇几秒,只好也起立鼓掌。当时也在台上、站在汪侧后方的阮毅成先生清楚看到汪脸色铁青,“羞愤至极”,觉得被蒋摆了一道。毅成先生指出,几个月后汪精卫出走,经河内转赴日本,另立“维新政府”,多少与此事有关。
像这样近距离观察政治人物互动的机会,一般历史学者是很难有的。本书所收集的五篇文章,除了第四篇外,其余都是这样的典型。例如1961年11月“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叶公超突被召回,当场免职,而且不许其回到华盛顿办理交接。为什么素受蒋介石夫妇信任的叶公超,突然遭受这么严厉的处分?多年来众说纷纭,扑朔迷离。蒋介石日记刚开放时,不少台湾媒体及学者特别来找答案,也有几位朋友特别托我查看这段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