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茅盾先生二三事1

文坛记忆 作者:周明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的茅盾先生,于1981年3月以85岁高龄辞世,如今已过去28年。然而先生杰出的著作传世,精神永在,风范永存。

我认识茅盾先生虽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但接触较多,逐渐熟悉起来却是在“文革”之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以来,因工作关系,我常常去拜访先生,求教于先生。当然,我是作为一个文学刊物的编辑,一个后生晚辈,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接触先生的。而先生所给予我的教益,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

我记得,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文革”之后,由于周总理的关怀和提议,后经毛主席批准,《人民文学》几经波折,得以复刊。当1976年1月20日,复刊号出版后,当天我即奉编辑部之命,带了五本刊物,给茅盾先生送去。他一见高兴极啦!立即仔细翻阅着刊物,爱不释手,他兴奋地说:“喏,我还是《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呢!”他见复刊号的《人民文学》封面用的是毛泽东的手书,问我这是什么时候写的?我告诉他这是1962年4月写的,这次经主席批准第一次公开刊用。他说,1949年《人民文学》创刊时他就请过毛主席题写封面字呢。

这时,他便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说,全国刚刚解放的1949年7、8月间,当时他和一批从香港归来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文化界、知识界知名人士大都住在北京饭店。中央决定要他筹办一个刊物——《人民文学》。创刊号编辑出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主席,请他题写封面字。为此毛泽东主席还有一封信给他呢。

听到这意外的信息,我喜出望外,便冒昧询问先生:“那封信还在吗?能不能给我看看?”

先生温和地笑了笑说:“在,在。我珍藏在身边呢。”说毕,他转身走进卧室,不大一会儿,他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走出来。我接过一看,是一封毛泽东的亲笔信。信的内容是:

雁冰兄:示悉。写了一句话,作为题词,未知可用否?封面宜由兄写,或请沫若兄写,不宜要我写。

毛泽东

九月二十三日

这当然是1949年9月23日。信中所说的:“写一句话”,即后来一直被文艺界广泛刊用的“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的题词。

读着这封信,我感到格外亲切,因为它是关于《人民文学》的。当时我便萌生一个念头,要是这封信我的同事们都能看到该多好!于是我向茅盾先生提出可否借我带回编辑部给大家看看?

先生慨然应允,但却认真提出:“只不过,三天后你一定拿回来。”我一口答应了。带回编辑部后,大家高兴地争相传看,还有人抄写下来留作纪念。当时还不曾有复印机,我便将原稿拿到王府井最好的一家“中国照相馆”翻拍了下来,留下底片,原件三天后按时送还茅盾先生。我眼见先生又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他的书柜中。

这一切,我自然也永远珍藏在心中。

此后,因为工作我常常去拜望他。每次去,我总是见先生在伏案写作,那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很令人感动。因而我也不忍心过多打扰他,剥夺他的宝贵光阴,所以总是谈完事很快离开。可是,遇到他精神好时,他却总是要我多留一会儿,要我向他说说刊物工作的情况,近来出了哪些好作品,有些什么新作者,创作中有什么问题,等等。他十分关心创作,关心文学事业,关心青年作者的培养和成长。常常是有许多初学写作者写信或投稿给他,他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身体情况较好时,他大体上都翻看的。我发现,他在交给我帮助处理的一些信、稿上,有的还用红铅笔划了杠杠的,有的他还亲笔批示:请处理。请参考。可见他仔细看了,并且注意到了信、稿中所涉及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