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第一任主编呢!”
“文革”中,《人民文学》同样被迫停刊。后来由于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才较早地得以复刊。我记得复刊后的第一本《人民文学》,也就是1976年1月号,是1月20日正式出版的。
当日,我带了新印的5本刊物兴高采烈地给茅盾先生送去。那时,茅盾先生接待客人一般都在他家前院的会客室。而我因长期在《人民文学》工作,常常去看 望他,是他所熟悉的一个晚辈,他因此破例让我每次来到后院他的书房兼卧室见他,有时就随意聊天,有时我向他请教问题。今天,他接过刊物,立即仔细翻阅,边 翻边兴奋地说:“唔,我还是《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呢!”他见复刊号的《人民文学》封面用的是毛泽东的字,问我这是什么时候写的?我告诉他这是1962年 4月写的,这次经主席批准第一次公开用。他说,创刊时他就请过毛主席题写封面字。
接着,他便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茅盾先生说,全国刚刚解放的1949年7、8月间,当时他和一批从香港归来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文化界、知识界知名人士大都住在北京饭店。中央决定要 他筹办一个刊物——《人民文学》,创刊号编辑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主席,要求毛泽东题写封面字。结果毛泽东只是题了词——即后来被文艺界广为运用的 “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的封面字,主席提议由郭沫若或他写,茅盾便请郭沫若写了。他说,为此毛泽东主席还有一封信给他呢。
我一听这意外的信息,喜出望外,便冒昧向茅盾先生提出:那封信还在吗?能不能给我看看?
茅盾先生慈祥地笑了笑,说:“在,在。我珍藏在身边呢。”
说毕,他转身走进卧室,不大一会儿,他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走出来。我接过一看,是一封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信的内容是:
雁冰兄:示悉。写了一句话,作为题词,未知可用否?封面宜由兄写,或请沫若兄写,不宜要我写。
毛泽东
九月二十三日
这当然是1949年9月23日,信中所说的“写了一句话”,即“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的题词。
读着,我感到格外亲切,因为它是关于《人民文学》的。当时我便萌生一个念头,要是这封信我的同事们都能看到该多好!于是我向茅盾先生提出商量可否借我带回编辑部给大家看看?
茅盾先生表示理解我的心情。他说:“本来我是珍藏着的,给《人民文学》的同志看看,倒是有意义。可以,可以。”
先生慨然应允。但却提出:“只不过,三天后你一定拿回来。”我一口答应了。带回编辑部后,大家高兴地争相传看,还有人抄写下来留作纪念。当时还不曾有复印机,我便将原稿拿到玉府井最好的一家“中国照相馆”翻拍了下来,留下底片,原件三天后按时送还茅盾先生。我眼见先生又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他的书柜中。
这一切,我自然也永远珍藏在心中。
“不能以讹传讹”
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首都舞台上演出了一出多幕歌剧《杨开慧》。人们出于对“四人帮”江青的愤恨,以及剧情本身的动人,《杨开慧》的演出,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称赞。《杨》剧轰动一时。
记得那时我访问谭震林(原国务院副总理)同志时,谭老就很赞赏《杨开慧》一剧。他对我愤愤不平地说:“杨开慧才是毛泽东的真正夫人!江青算什么?!不就是个妖婆嘛!她是康生在延安时耍的一种计谋。”
有一天我去看望茅盾先生时,先生突然问我:“最近北京上演的歌剧《杨开慧》你看过没有?怎样评价?”
恰恰我刚刚看过《杨》剧,很受感动,便立即回答他说:“好极了!一出好剧,大家都喜欢看。这才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不料,茅盾先生脸一沉,摇摇头,说:“我不这样认为。”
怎么?大家喜欢的戏,包括像谭震林这样一些革命老前辈都认为是好戏的戏,文学家茅盾先生怎么会不以为然?
我便诚恳请教他的意见。他这才说:剧本的本意是好的。观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剧中人物的描写和表现不那么完全符合生活实际。他说,剧院请他去看了戏,还希望他能写写文章,当然是给予肯定评价。因为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这个文章他就不能写了,免得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