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响尾蛇”与“萨姆”导弹的较量(2)

走近钱学森 作者:叶永烈


195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的日子,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应邀出席庆典。就在这一重要节日到来的前前后后,在中国上空发生了激烈的“导弹较量战”。

1959年9月11日,组建不久的三个导弹营奉命抵达北京,参加保卫首都庆祝国庆10周年战备任务。这支导弹部队把攻击的目标,锁定那横行霸道多日的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决心要把RB-57D揍下来。

然而,就在国庆10周年前夕——1958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新华社电讯稿《美国侵略者指使蒋机使用“响尾蛇”导弹》,随文还刊登了5幅“响尾蛇”导弹残骸照片。

那是在9月24日上午,24架蒋介石空军F-86战斗机分两批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越过台湾海峡,直扑温州地区上空。

9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罗烈达中队与24架蒋介石空军战机在温州地区上空遭遇。解放军空军王自重所驾米格战机在战斗中掉队,被12架敌F-86战斗机包围。王自重在击落两架F-86飞机之后,被蒋介石空军战机发射的“秘密武器”击中,机毁人亡。

蒋介石空军所用的“秘密武器”,就是来自美国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这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使用空对空导弹。

“响尾蛇”导弹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空对空导弹。这种导弹被冠以响尾蛇之名,源于它是仿照响尾蛇的原理制成的。响尾蛇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是由于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这对小窝是一种极强的“热感受器”,能“看见”红外线,人们称之为“热眼”。仿照这一原理,在导弹上安装了人造的“热眼”,使导弹自动跟踪敌机的喷火口,就能准确地击中对方的飞机。

1953年,美国研制成功“响尾蛇”空对空导弹。1955年开始装备美国空军。“响尾蛇”导弹代号AIM-9B,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动式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弹长2.84米,重70千克,发射距离1—7.6千米,最大射程11千米,内装4.8千克烈性炸药。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坠落在温州的导弹残骸,得知蒋介石空军使用了美国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这一空战发生在国庆10周年前夕,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加加强了北京的空中戒备。

受成功使用“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的鼓舞,台湾方面计划在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活动的时候,派出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进行骚扰。可是,那天北京有薄云,不利于高空拍照。台湾方面只得推迟计划。北京一连数日都有薄云,直到10月6日多云转晴。

于是,在10月7日9时,一架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从台湾桃园机场起飞,以19500米的高度进入中国大陆。像往常一样,这架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毫无顾忌,深信在那样的高度无敌手,肆无忌惮地直扑北京。

就在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营进入战斗状态,等待着空中猎物的到来。

距离越来越近。

12时4分,飞机进入导弹二营火力范围。在敌机距离只有125千米的时候,营长岳振华命令:“导弹三发!”三枚“萨姆-2”型导弹腾空而起,从高空传来了火光和爆炸声——击中目标!

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的残骸坠落在通县东南18千米的田野上,上尉飞行员王英钦也当场毙命。

这次战斗,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因为虽然当时美、苏、英、法等国都研制了地对空导弹并装备了部队,但是从未用于实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用“萨姆-2”型导弹击落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成为世界上在实战中地对空导弹击落敌机的第一例。

新华社低调地报道了这一胜利,只是说在华北上空击落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一架,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是用什么新式武器打下的。

台湾和美国深为震惊。从此美制RB-57D型高空侦察机再也不敢旁若无人地在中国大陆上空侦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