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黛玉的前世今生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说:
《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刘鹗:《老残游记·自叙》,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6月版)
而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叙述此书缘起之后,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千真万确,曹雪芹是寄哭泣于《红楼梦》的。而在《红楼梦》中作者让林黛玉做他的代表,痛泣于斯时,痛泣于斯世。如果是一个平庸的作家,只写黛玉在人间之哭就是了,然而大师毕竟与庸常者不同,他艺压群雄,技高盖世,他另辟蹊径,为我们讲述了西方灵河边三生石畔的“还泪”故事,这恰如以后长长的还泪故事的小序一样,不但概要地讲述了黛玉前世,也极其巧妙地写出了黛玉在她短促的人生中动辄泣下如雨的原因,起到了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作用。难怪戚蓼生在《石头记》戚本序中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了: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不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原来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她的身旁有一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她,这样才使她长成一棵枝叶葳蕤、永远鲜活的仙草,并始得久延岁月。她既得到了天地精华,复又得到雨露滋养,遂得脱草胎木质,换得人形,出脱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此时,她终日游于离恨天之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但生活却十分孤独。只因尚未酬报神瑛侍者灌溉之德,在她的内心深处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在此时,神瑛侍者偶尔产生了下凡之心,想到人世凡间游历一番,去寻找虚无幻化的情缘,并在警幻仙子的案前挂了号。警幻仙子说:“绛珠仙子的灌溉之情未曾偿还,他这一去,此事似乎可以就此了结了。”但哪知恩图报的绛珠仙子却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这便是黛玉的前世。在这里作者似乎给我们讲了一个神话,虚无缥缈,亦真亦幻,但这个故事的灵光却照亮了通往现实的路,当神话和现实相接相续的时候,便使宝黛的故事浑然一体了,使红楼的故事从混沌走向明晰,从虚幻走向真实。当我们饶有兴味地读下去,那个从虚拟的天上来到人间的黛玉,既给了我们几分神秘的感觉,又给了我们极大的审美愉悦。鲁迅先生说: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手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
此段叙述林黛玉前世的故事,即是一例也。
于是,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相随来到了人间,为了兑现她在警幻仙子面前的那个承诺:还泪。她是一个一诺千金的至诚之人,从在贾府与宝玉相遇之日起,就开始了她“还泪”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