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黛玉的前世今生(3)

楼外寻梦:红楼女性赏析(初编) 作者:宋歌


薛瑞生在论及个中原因时说: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感伤主义情绪的代表者,……用她女性的深细与诗人的锐敏来感伤的。她们在今天人看来毫无来由的恓恓惶惶,都是这样情绪的必然反映。而她的家族出身生活遭遇和文化教养,又形成了她的感情容量与感情负荷的极大反差,所以生活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变动,都会在她的心灵里激起排江倒海般的巨浪。当然我们也不能小看父母双亡与爱情所阻这两颗苦果,对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来说,这两种打击就更沉重的了。正是这两颗苦果所酿成的个人情绪与时代情绪的互相濡染,才使得黛玉的忧郁感伤显得更加沉重与动人。(《捧心西子玉为魂——林黛玉论》,《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3辑)

父母双亡之痛始终啃啮着她的心,而爱情又时时受阻,她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心岂能不碎?其实她与宝玉爱情受阻的原因也很简单:贾府这个百世簪缨之族需要血液中都浸透儒家思想的人来承继他们的血脉,使威威赫赫的家世传之久远。但他们目为继承人的贾宝玉却对此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早就宣称“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对封建伦理弃之如敝屣。虽然他们想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来使宝玉改弦易辙,但宝玉却在自己认定的路上越走越远,只要适情惬意,他甚至调戏母婢、私藏戏子,虽因此遭到笞挞,被打得血肉横飞,但他却至死不改。当黛玉以无声之泣、气堵喉噎劝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他长叹一声之后,却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二十一个字,字字掷地有声,道出了他永不悔改的心曲。而这些,何尝不是黛玉的心声呢,只是作为闺中之女不能、也不许说出口而已。不言自明,一个宝玉已够贾府头疼的了,再加上一个有同样叛逆思想的黛玉与之结合,将会形成一种什么局面,自在想象之中了。贾府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的出现,自然就要严加防范了。所以连称黛玉“心肝儿肉”的贾母也对黛玉由亲而疏、由热而冷、由信而疑了。贾府的男妇老少皆以贾母之马首是瞻,看到贾母对黛玉的感情已然发生变化,他人就对黛玉避之唯恐不远了。这样便使孤独的黛玉更加孤独。当悲伤之上再加上悲伤的时候,黛玉无从表达自己的感情,但又要表达,那么表达的方法,就只有诗和泪了。

诗的声音是微弱的。在“苔花绣壁,落叶满门”的潇湘馆,黛玉以泪濡墨所写出的诗篇,对于那个冷酷的环境,显得是多么孤单而无力!那柔弱的声音,早已被凶残的呼号所遮掩,然而执拗的黛玉在应呼喊的时候仍然呼喊。泪写的诗篇不奏效,那么就继之以血,以血润毫,写出那些伤心又断肠的诗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一个悲情诗人,是黛玉的不幸,却是诗之大幸。

朱萍说:

作者为世外仙姝的存在安排了一个残酷环境:丧失所有直系亲属,寄人篱下,孤独多病。从接受当时世俗教育的高度来说,在黛玉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教育真空。正是这个教育真空,成就和保持了黛玉的自然人格。也正是这个教育真空,形成和加固了黛玉的悲剧性格,使她终生都被摒弃在世俗的幸福之外。(《孤独中的得与失:林黛玉形象小议》,《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1辑)

因黛玉没有受到“存天理,灭人欲”朱程理学的熏染,所以才使她保持了人的自然属性,清纯如水,明朗如月,使她成为一朵在浊世出淤泥而不染的红荷,亭亭净植,姣好可人。但也正因为她以这样的清纯眼光来观照世界,才发现了周围环境如此污浊,几乎使她艰于呼吸听闻了。这样,便使她因绝望而生悲,因悲伤而流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