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1 1 蔡邕一生的经历是坎坷曲折的,而正是这些不同寻常,让蔡邕的 思想哲学体系逐步完善,而形成自己的特点,这个哲学体系奠定了蔡 邕对文化转型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儒道兼修奠定的思想基础 蔡邕是汉末的文坛领袖。在思想界,他也是一个领军人物。他平 生两次入朝为官,尤其是在董卓手下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更是位极人 臣。所以他思想里的儒家观念是不容抹杀的。可以说他是一个经学 致用的大儒,但是,在他这一生当中,他更多的时间或是在家乡归隐, 或是留迹于江海之间。能够在山野之中赋诗作文,流露真情,没有老 庄的“自然"“、贵生”之论的支撑,蔡邕也无法如此释然。纵观蔡邕一 生所经历的大事、概览蔡邕传世的文章,他的思想是儒家和道家思想 兼修而自成新意的新型思想,两种思想交互融合让蔡邕对文化有许多 新的认识,在不 自觉之中给汉末文化转型注入了新的内涵。 蔡邕的先祖在汉初是治国的臣子。儒家的“家国天下"、“匡扶社 稷"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蔡邕。汉代,尤其是武帝“独尊儒术"之 后,大世族都注重儒学经典的学习。蔡邕从小就“覃思典籍,韫椟《六 经》"①,接受正规的儒学训练。而蔡邕的叔父、舅舅、老师都是在朝为 官的,所以蔡邕从小接触的人也都是这样的达官显贵。 蔡邕的老师胡广是朝廷里的重臣,可谓“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 尝有也"②。他是一位博学的大儒“,凡圣哲之遗教,文武之未坠,罔有 不综"、“文而不华,实而不朴,静而不滞,动而不躁,总天地之中和,览 生民之上操,聪明肤敏,兼质先觉……"③。跟着这样一位鸿儒学者, 蔡邕的儒学修为自然可想而知。 蔡邕儒学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①②(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1980、151 1 页o ③(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886 页。1 2 蔡邕评传 第一,对道德标准的定义。自汉代以来,士子能够入朝为官者,大 多是通过推荐的。武帝时,公孙弘建议“以经学取士”,从此儒生文士 们便把所有的精力都转向儒家经典的研习和解读,力求“文章尔雅,训 辞深厚"。经学所要求的人的道德品性的修行等,也是文人士子们必 修的课程。在朝廷一方,选官的朝臣也是以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学 识为标准,向朝廷推荐人才。这正是儒家所讲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①、“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 惠"②。蔡邕对道德的定义就是基于此。这种选官制度在太平盛世推 行可以起到很好的收效。但是,东汉末年,朝廷极为腐败,外戚和宦官 轮流专权,因此,选官的朝臣亦不能恪尽职守,推荐的人也都是依靠着 朝廷中的某一股势力得以仕进。这种不道德的道德恰是蔡邕所批评 的对象。 蔡邕认为,具备“贤良、方正、敦朴"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 人。所以在《上封事陈政七要书》的第二事里写道“:重贤良、方正、敦 朴、有道之选,危言极谏,不绝于朝。”这三点也是儒家对贤人的要求。 这样的人才是朝廷需要的人。蔡邕对人的道德的定义,是以儒家思想 为基础的。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适合担当大任。也正因为如此, 他十分反对宦官和外戚专权。在他给皇帝的奏章里提到了妇人和无 德官员专权的现象 : 今灾眚之发,不于它所,远则门垣,近在寺署,其为监戒,可谓 至切。蚬堕鸡化,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赵娆,贵重天 下,生则赀藏侔于天府,死则丘墓逾于园陵……续以永乐门史霍 玉,依阻城社,又为奸邪。 对这种无德之人的做法,蔡邕是嗤之以鼻的。与对无德之人的评价相 反,蔡邕对当世的正直有德性的人评价甚高。琅邪王傅蔡朗“雅操明 允,威厉不猛"③,太尉杨秉“正直清俭”“、能匡朝尽直”④……由此可 见蔡邕对道德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对无道德的人给予严正批评和斗 争,捍卫儒家道德标准,成了蔡邕为官处世、内外修身的重要内容。 ①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38页。 ③④(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880、 882 页。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1 3 此外,蔡邕对东汉末年盛行的虚伪道德也十分反感。汉朝提倡名 教,儒家道德标准是扬名的基础。道德是内在的修为,但还是需要体 现在行为上。所以,东汉末年就有很多文人士子虚与委蛇,甚至不择 手段表现自己的“道德",以此扬名。《后汉书·陈蕃传》记载“:民有 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里称孝,州郡数礼 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不过 是尽孝道,别有用心的人就以此大做文章,来宣扬自己的仁义道德,而 实则这确实是一个大笑话。这种假道德无非是想获得世人的尊重以 求扬名立世。正如“市贾小民,为宣陵孝子者,复数十人,悉除为郎中、 太子舍人”④一样,只不过不知道赵宣是否成功罢了。针对这种假道 德,蔡邕给出了批评并建议执政者能够给予足够的关注: 今虚伪小人,本非骨肉,既无幸私之恩,又无禄仕之实,恻隐 思慕,情何缘生? 而群聚山陵,假名称孝,行不隐心,义无所依,至 有奸轨之人,通容其中。② 蔡邕要求世人回归到“正直、敦厚"的精神境界正是儒家所倡导的道德 观。同时,蔡邕注重发自内心的道德心性,不关注外在行为,更是一种 情感的表达,是真情流露,这种思想对汉末建安文学以及魏晋文学的 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捍卫“正名"思想。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J项,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③对“名’ 的追求是儒家人世思想的一部分。蔡邕生活的年代礼崩乐坏,所以蔡 邕想通过“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提倡儒家精神。谥号是在帝王、大臣、 名士等死后由朝廷根据其一生品行给予的具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谥 号通常是朝廷的行为,由制定礼仪的官员负责,再由帝王和朝臣决定。 这是一种儒家正名思想的具体表现。从先秦开始,谥号就是社会对一 个人盖棺定论的规范。蔡邕提倡以礼修身治国,他认为“:昔在圣人之 制谥也,将以劝善彰恶,俾民兴行,贤愚减否,依事从实……自王公以 ①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 1992、1997- 1998 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 34页。14 蔡邕评传 降,至于列国大夫,皆用配号,传于无穷……"①同时蔡邕还建议给皇 后冠以帝王以外的谥号。以皇帝的谥号来评论皇后,无法体现皇后的 德行,所以蔡邕上书建议皇后的谥号可以在原帝王谥号后加上彰显后 德的称呼,共同构成皇后的谥号。他认为“是后转因帝号,加之以德, 高下优劣,混而为一,违礼‘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之制……”②把 皇帝谥号加在皇后谥号之前,形成皇后的最终谥号,这样皇后就有了 确切的名分。这正是蔡邕对“正名"思想的维护与规范。 蔡邕主张给帝王以公正适应的谥号来纪念帝王,并且首次给皇后 以功过是非的评价,这是希望通过“正名"来重新确立帝王的绝对领 导,改变外戚宦官专权的局势,维护君主的统治。 第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儒家先贤所阐述的理论最主要的内容 就是如何治国,而国泰民安的一个标志就是百姓安居乐业。孟子 认 为 :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事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 子· 梁惠王上》) 蔡邕一直对民生大计十分关注。“大将军梁冀,专国作威……”⑨“、值 馑荒,诸郡饥馁"④“、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⑧,看到路上的流民 百姓,蔡邕不禁有感而发,感慨世道苍凉。第一次入朝为官的时候,更 是对天灾人祸深感忧虑,几次上书皇帝,以百姓民生为根本来制定政 策。“顷者以来,连年馑荒,谷价一斛至六七百……"“、百姓元元,流 离沟壑,寇贼辈起"⑥,针对这一情况,蔡邕认为“当越禁取能,以救时 弊"。蔡邕内心中的那一份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正是儒家思想的表达。 蔡邕的世族大家的门第身份,决定了他不可避免地会系统地学习 ①②③④⑤⑥(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年版, 第 867、867、881、889、852、865 页。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1 5 儒家经典,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重视仁义道德、重新规范礼乐文化、 关注现实民生,试图改变动荡的现实,这是一个儒者对他所尊奉的信 念的实践。 蔡邕的六世祖以黄老之学闻名,本传虽然没有提到蔡邕的父亲学 识如何,但是“清白行"也足以让人察觉到一丝老庄的味道。也就是 说,蔡邕的父亲也应该是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蔡邕的舅舅袁滂虽然 官位很高,但是史书上对他却有“纯素寡欲"的记载。要求人在行为上 不去索求,是老子《道德经》中心观点之一。他强调圣人的品格应该是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①蔡邕父母过世很早,蔡邕与舅舅的关系非 常密切,对舅舅也很尊敬。所以有理由相信,蔡邕的道家思想修养也 与家庭影响有关系。 此外,蔡邕生活的年代,礼崩乐坏,儒家思想虽然一直是官方主流 思想,但同时在社会大背景下不断受到冲击和消解,也是不争的事实。 “东汉末年,随着经学从官方主导意识形态领域逐渐遁出,儒学已不再 受世人青睐,代之而起的是力倡自然无为和个性自由的老庄学说。”② 老庄无为寡欲,在这个乱世给士人找到了一条实现自我的出路:既然 固守的报国真理已然破碎,甚至生命都难以随寿,那么保全自己,保全 生命就显得更有意义。蔡邕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必然会察觉到这 种非常变化。所以他表白自己向往逍遥生活的心情时说“:练余心兮 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 兮无由生。99③并且几次上表奏请朝廷辞去官职。《让高阳乡侯章》中 蔡邕陈情“:臣事轻葭莩,功薄蝉翼……臣恭自参省,资非哲人藩屏之 用,器非殿邦佐君之才O O 0 0 0 0谨奉章诣阙,顿首敢固以请息,伏惟留漏刻 一省,僵没之El,同寿松乔。"《被州辟辞让申屠蟠》中也请求把官职让 给申屠蟠“:申屠蟠O 0 0 0 0 0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方之于邕,以 齿则长,以德则贤。" 蔡邕的老师胡广,对蔡邕道家思想形成的影响也是不能不提的。 ①马叙伦《:老子校诂》,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34页。 ②刘松来《:两汉经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 ③(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73页。1 6 蔡邕评传 胡广是东汉末年的名臣,他几次入朝,又几次被罢免,能够平衡这样的 起起落落需要一种信念来支撑。老子讲求“有无相生",庄子有“等生 死,齐万物”,看淡一切才能隐于朝市。对于老师的景仰之情,蔡邕在 给老师的碑文里尽情流露。“聪明睿哲"、“蹈明德以保身,与福禄乎 终始"。他对老师的出入自由也是深有领会的。所以他也以一种平和 的心态,经历了两次人朝和两次归隐的政治生涯。 此外,从蔡邕给隐士周勰、郭泰等写作碑文的情况来看,蔡邕思想 里的道家倾向是由来已久的。 蔡邕的道家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实践隐逸思想。“儒家人世,道家出世"是对儒道两家思想 概括性的阐述。庄子在提出自己理想人物的时候,描写了一个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 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①这种隐逸在山水之间的神 仙生活是道家提倡的修为方式。蔡邕平生两次入朝为官的时间不过 十几年,他其余的时间都在山水之间度过,这可以说是隐逸思想的具 体表现。蔡邕在第一次被征召进京半路返回后决心归隐。他写了著 名的隐逸宣言《释诲》。在蔡邕所写下的众多文章中,也可以读到他对 神仙的敬慕。“王孙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也。……含光耀,秉纯贞。 应大道,羡久荣。弃世俗,飞神形。翔云霄,浮太清。”②这种对清净生 活的向往和实践正是蔡邕道家情趣的集中体现。 第二,不拘小节的真情流露。道家讲究自然,返回人的真实本性。 只有人跟随自己心里所想去付诸行动,才不会给自己增加负担和痛 苦。基于此来体察蔡邕的思想,便会发现蔡邕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在儒家道统思想统摄下的汉代,士人们十分重视礼仪,信奉三纲五 常,丝毫不敢有越轨的念头。但是蔡邕却为青衣婢女写下了《青衣赋》表 达爱慕之意。《检逸赋》用词大胆,意境不输给盛行于南朝的宫体艳情诗。 也可以说,蔡邕的这几首仅有的艳情小赋是宫体诗题材的渊源之一。 在蔡邕被流放大赦返回中原的途中,中常侍王甫的弟弟王智, 时任五原太守,邀请他到府上做客。“酒酣,智起舞属邕,邕不为 报。……诟邕日‘:徒敢轻我!’邕拂衣而去。"③蔡邕不愿意理会无德 ①(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4 页。 ②(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80 页。 ③(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03页。第一章 家学渊源与儒道思想兼修 1 7 小人,拒绝王智的要求,随心所欲,以致开罪了王智而流亡江海之间十 二年之久。这种不为世俗世故所累的情态可以说是一种豪放的表现。 为此付出的浪迹江湖的代价,在蔡邕眼里也是非常开心的。弹琴、读 书,用真心、真性情过日子,蔡邕在老庄哲学里找到了归宿。要不是董 卓“力能族人”的威胁,可能蔡邕会终老在山水之间,而更加通脱。 蔡邕最后的生命是在董卓帐下度过的。这段时间成了后世学者 对蔡邕评价争议的焦点。杜佑《通典》评价蔡邕时说“:能终始数易而 不染者,其唯执志如一大明于义之无方者乎! 而邕不能也。”章学诚 《丙辰刹记》里说蔡邕“中郎学优而才短",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更是 认为蔡邕失节“: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 守;卓死惊叹,无识。"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蔡邕作出这样的选择,却 是“真情真心”的选择,无可厚非。蔡邕受到了董卓的威胁才再次走上 仕途的。但是,董卓和蔡邕的关系更像是主宾。一个看重了才华,实 质是附庸风雅;另一个欲报答知遇之恩,却常怀离去之心。虽然董卓 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国家还是大汉的国家,天下还是大汉的天下,蔡 邕所效力的还是汉家王朝。况且翻看史书,拿董卓和汉灵帝相比,董 卓对蔡邕的提议也是多有采纳。蔡邕的作为应当看作只是跟随自己 的性情,不拘泥于死板的操守,凭心去做事而已。这种洒脱和不拘小 节,流露的是真性情。 作为东汉末年的文化领袖,蔡邕是一位儒道思想兼修的学者。他 关注民生现实,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但是,社会现实的无奈让蔡邕选 择了全身远害,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却更多地看到了他的疏散怀抱,更 多地去抒发个人的情感。蔡邕喜好自由闲适的精神生活,钟情山水, 无拘无束;但是,从小受到儒家正统的教育,又让他放不开家国天下。 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铸就了蔡邕独特的思想:他风雅,注重个体生命 的个性风采;博览群书,所写文章饱含真情。作为汉末的大儒,蔡邕身 上多添了一份恬淡虚静,让他的品格性情既区别于经师儒生,又区别 于典型的道家。 一 蔡邕以其在后汉文坛盟主的地位以及本身卓著的才艺,对参与和 评价文化大事都给出了别具一格的论断,这些论断和评价对汉末文化 转型无疑是一种推动,而评价背后的个性和情感能够在较少束缚中自 由舒展开来,已开始了魏晋士风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