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解读《礼记·月令》的思想新变

蔡邕评传 作者:高长山


第二章 对“礼"学的传承与解读新变 3 1 从现存资料可以窥见,蔡邕解读经典的特点已超出了经学家们只 注重阐发经典的微言大义,而蔡邕是以一个学者身份,非经学家的视 角,注重考据和研究方法,注重学问和具体问题,解读有了一些新的 特点。 第三节 解读《礼记 。月令》的思想新变 蔡邕解读《礼记·月令》的思想新变,主要体现在与汉末主流经学 家郑玄的解读思想不相一致。蔡邕和郑玄是同时代人,把这二人做比 较是能够说明问题的。蔡邕解读《月令》与郑玄的主要差别,是蔡邕对 儒家思想有明显的消解倾向,以及由解读《月令》而体现的他对“自 然”的体认。 郑玄在对《三礼》进行注释的时候,如果有古制可循,则一定会依 古制。因为儒家一直认为周代古制是最适合社会统治需要的。孔子 就曾感叹“: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①但 是,蔡邕却并非认为古制都是可以依傍的。在《月令问答》里有这样 几则:② 问者日“:子说《月令》,多类《周官》、《左氏》。假无《周官》 《左氏传》《,月令》为无说乎?" 日“:夫根柢植,则枝叶必相从也。 《月令》也《周官》,并为时王政令之记,异文而同体。官名百职, 皆《周官》解《,月令》甲子,沈子所谓似《春秋》也。若夫太昊、蓐 收、句芒、祝融之属《左传》造义立说,生名者同,是以用之。” 问者曰“:既用古文于历数,不用《三统》,用《 四分》,何也?” 曰“:《月令》所用,参诸,非一家之事,传之于世,不晓学者,宜以 当时所施行夫密近者。《三统》已疏阔废弛,故不用也。” ①(清)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87页。 ②(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01删 页。32 蔡邕评传 问者日“:既不用《三统》,以惊蛰为孟春,中雨水为二月节, 皆《三统》法也,独用之何?"曰“:《孟春月令》曰‘蛰虫始震’,在正 月也。中春始雨水,则雨水二月也。以其合,故用之。" 蔡邕认为《,月令》是与《左传》同时代的周代典籍,这以古文经学家的 视角来看则应该以古制为依据,对其进行注释,但是蔡邕没有刻板地 遵循古文经的家法。《三统历》是根据汉初《太初历》制定的。《后汉 书·律历志中》:“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王先谦集解引清钱大 昕“:三统与太初异名而同实。刘子歆用太初法推衍之以说《尚书》、 《春秋》,又追 日月五星同起牵牛之始,以为太极、上元,初非别立一术, 则三统之名不 自歆始也。"《三统历》实际上是上古就开始使用的历 法,汉代的刘歆把它系统化了。《四分历》从东汉时开始使用,是编欣、 李梵等创制。从数据测算上看《,四分历》已经比《三统历》精确很多 了《,后汉书·律历志中》“:四分历本起图谶,最得其正。” 蔡邕认为《,月令》“体大经问”,并不是一种历法可以解释全面 的,对《月令》的注释需要全面考察《,四分》比《三统》精确,虽然不是 古制,但更适合《月令》的实际内容。但是《三统》里能够解释《月令》 的部分蔡邕还是采纳的。同时,在采用《四分》和《三统》之外,蔡邕还 注重实际的天象情况来解释《月令》物候。“今不以历节言,据时始暑 而记也。历于大雪、小雪、大寒、小寒皆去十五 日,然则小暑当去大暑 十五 日,不得及四十五 日。不以节言,据时暑也。” 从这一点看,蔡邕的解读更加注重“博"与“通”。这和魏晋学人 的治学方式有些相通的地方。《魏书》记载温子升“子升初受学于崔 灵恩、刘兰,精勤,以夜继昼,昼夜不倦,长乃博览百家,文章清婉。"《晋 书》也有“:(嵇康 )学不受师,博览无不该通,……弹琴泳诗,自足于 怀。"“(郭象)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魏晋 以后的文士注重阅读的广泛,博采各家专长。 蔡邕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对儒学经典解读上也出现了疑惑,表 现是解读中的对儒学学说的消解倾向。这种倾向可能是无意识的,但 这却构成了蔡邕经学解读的思想新变。第二章 对“礼"学的传承与解读新变 33 问者曰“:《令》以中秋筑城郭,于经传为非其时。《诗》日: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定,营室也。九月十月之交,西南方中,故 传曰‘小昏正而栽筑’,即营室也。昏正者,昏中也。栽筑也,栽木 而始筑也。今文在前一月,不合于经传也。”[案:此条阙答语。] 《诗经》一直是从先秦开始就是儒士学者研习的经典,尤其是春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合纵连横、进行外交的时候所选用的辞令都是以 《诗经》为主,这就是所谓的“不学《诗》,无以言。”《左传·僖公二十三 年》里记载晋公子重耳与秦王会面时的场景:“公子赋《河水》,公赋 《六月》。”《河水》是《诗经·小雅》的篇目,原意是小河的水最终汇人 大海,重耳这样说引申为将来会归顺秦国。《六月》也出自《诗经·小 雅》,原内容是贤臣尹吉甫辅佐帝王征伐。秦王引申为重耳会像尹吉 甫一样成功。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也经常讨论《诗经》。“曾子有 疾,召门弟子日:‘启予足 ! 启予手 !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 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 小子 !’’①孔子对《诗经》评价也很高,他 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②《诗经》是“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⑧汉代奉六经,开经学博士的顺序也是以《诗经》为首。汉儒 对这部经典尊崇有加,行为准则以《诗经》为标准。 蔡邕在解读《月令》的时候却没有遵照这一经典的解说。《诗经》 认为九、十月是修筑房屋的时间,蔡邕在解读《月令》时认为八月才是 修筑房屋的最佳时间。虽然这条问答没有答语,无法知晓蔡邕的道理 是什么。但是不以《诗经》来改正《月令》的“错误",而坚持实际天象 物候对修筑房屋的影响·,这实际是在消解儒家经典对人思维方式的 束缚 n ’ 问者日“:子说三难,皆以日行为本。《古论》、《周官》、《礼 记》说,以为但逐恶而已,独安所取之?”日“:取之于《月令》而已。 四时通等而夏无文,由日行也。春行少阴,秋行少阳,冬行太阴, 阴阳背使不于其类,故冬春难以助阳,秋难以达阴。至夏节太阳 行太阴,自得其类,无所扶助,独不难取之于是也。" ①②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9、11、30 页。34 蔡邕评传 《古论》《、周官》《、礼记》都是儒家记载礼制的典籍。蔡邕注释《月令》 却没有依照古礼,以《月令》为主,因为他认为《月令》“不宜与记书杂 录并行而记家记之……非其本旨。"不遵循古礼所记载的,以《月令》 为尊,从儒家的角度看是越礼的行为。“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①《论语》里讲到“礼”的地方有 75 次,这其中以讲君子修为的 “礼”占主要,天子礼制的部分很少。孔子认为天人关系应该是“不以 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②《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有:“《诗》、 《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也认为《,诗》和《书》是儒 士要先行修习的。儒家讲究以礼调和人们的关系,蔡邕对这种儒家礼 制发出挑战,这种挑战以隐于儒家经典之中来阐释,这种思想和方法 对魏晋后学都是一种启发。 魏晋玄学继汉代经学而起,它不同于经学的特色,是道家思想的 复兴。但是从玄学发展的过程看,它的主要 目的不是以“道"换“儒”, 而是要援“道"人“儒",以达到儒道融合的目的。玄学家依然尊崇孔 子为“圣人",老庄是“大贤”。如何调和两者的对立关系呢?“他们的 办法是,先从道家思想里提炼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精华,作为玄 学家的根本指导思想。"③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先驱者之一。对他所处 时代社会上的名教问题,他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崇本以息末"。他认为名教的存在是有其必要性的,但是不能因为名 教而名教,如果只是以名治名,那么就会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如何 去掉这一弊端,王弼提出了回归名教的本源——“朴"。“朴”即“道”。 老子也强调过“朴"的意义。这又回归到了道家的核心之中。王弼的 结论是“:名教”出于“ 自然”。自然即朴即道。他的结论 旨在为“名 教"寻找本源,以此消解儒学对人性的控制。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蔡邕曾经当着王粲的面和朋友说 “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 载“:蔡邕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与粲,粲亡后,相国掾魏讽谋反,粲 子与焉,既被诛,邕所与书悉人叶。"王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都被曹丕 所杀,就把王粲族兄的儿子王叶过继给王粲,王叶是王弼的父亲,所 以,我们可以推断,王弼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蔡邕的藏书,从蔡邕的藏 ①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8 1、1 6 页。 ③唐翼明《:魏晋文学与玄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63 页。第二章 对“礼"学的传承与解读新变 35 书里读到蔡邕的思想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汉末从蔡邕开始的这种消 解儒教的思想,在魏晋之初就开始盛行,进而发展成反儒教潮流。王 弼也许正是从祖辈那里得到了灵感,才把这种思想融汇到玄学中 去的。 针对郑玄和蔡邕对《月令》同一句子的注释来看,蔡邕更注重对自 然的介绍。现试举一例。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成动,启户始出。① 郑注:右记时候。 蔡注:季冬,雷在地下。则雉应而锥;孟春动于地上,则蛰虫 应而振出。至此月而升于天之下,其气发扬也。以雷出有斩,故 言 乃n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② 郑注:皆记时候也。蝼蝈,奁也,王瓜,萆挈也。 蔡注:蝼,蝼蛄。蝈,嘏蟆也。 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窀,祭先肺。温风始至,蟋蟀居 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③ 郑注:皆记时候也,鹰学习,谓搏攫也。 蔡注:鸠化为鹰,鹰还化为鸠,故曰化。今腐草为萤,萤不後 为腐草,故不称化。 以上三句反映的是《月令》中记载物候的内容。从郑玄和蔡邕的注释 可以看到,郑玄对物候的记载没有展开,认为这只是对当月自然现象 的记录。蔡邕则更为深入把这种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详细地加以解 释。并且打破月令时间上的限制,注意“博"取,从根本开始注释。以 第一条为例,蔡邕对自然界的雷声、蛰虫如何在孟春开始活动的自然 ①②③(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5、441、448页。3 6 蔡邕评传 形成过程给予了解释。尤其是第三条,蔡邕对 自然界“化”进行了推 衍,与庄子的“鲲化为鹏"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对自然注释的深入态度 上看,蔡邕在解释儒家经典的时候流露出对“自然"的尊敬与关注。虽 然他没有提出“ 自然"和“名教”的概念,也没有把两者对立起来,但 是,他在解释儒家著作时近自然的倾向,己经为后来的魏晋玄学作了 榜样。 《月令》本身包含了政令依据天时、自然制定的思想。但传统的经 学家都会以经典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来注释经典而忽略自然。以郑玄 为例,他是忠君思想的拥护者。他在给《论语·为政》做注释的时候 说“:见义,谓见君有危难,当致身授命以救君,是见义而为,故勇、义兼 言。若朋友推刃,是不义而勇”。所以,郑玄特别强调维护大汉天子的 利益和地位。在为《易》做注的时候,他说“山在地上,泽在地下,泽以 自损增山之高也,犹诸侯损其国之富,以贡献于天子,故谓之损也”。 自然物候也好,乾坤卦象也好,儒家都是把天子摆在最高地位上,天地 万物都是受天子驱使。 蔡邕注释经典时,更多地考虑了自然的因素。“因天时,制人事, 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所以顺阴阳,奉四时,效气物,行王政 也。”①天子施政是以自然为前提的,由此才可以风调雨顺。在这里, 自然是不受天子控制的,蔡邕显然是把天子置于自然之下,这是对“自 然”重要性的认识,表现出轻君的思想倾向。他认为人类社会之初,自 然就是在人之上的,人当然也包括君王。“《尧典》日:‘乃命羲和,钦 若昊天,立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②虽然蔡邕还没有给“自然"赋予 更多的意义内涵,但是对天子地位的重新审视,把 自然放在大于一切 的位置上,对儒学不失为又一次挑战。 经学是汉代的治学特色,治经之学可以视为汉代的哲学思想的体 现,是汉代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蔡邕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不同于汉代 的经生,而其中蕴含的“前卫”思想则对后世哲学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是汉晋间文化转型的一个支点。 ①②(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7 年版,第903 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