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确保“春晚”每个节目都能成为光彩夺目的珍珠?艺术水准固然重要,同样重要的,要看它在晚会总体设计中的地位是否适当,与它要表达的主题是否适应,演员的选择能否准确地表达编导的意图。1987年“春晚”中几首成功的歌曲,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精心打造而成的。
《我们是黄河泰山》,这首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春晚”经典歌曲之一的作品,是由曹勇作词、士心作曲,彭丽媛演唱的。选定这道歌曲有它的时代背景:1987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与此同时,人们的拜金主义有所抬头,出现了一味追求当“万元户”、“百万雄师下广东”等特殊现象。《我们是黄河泰山》,就是针对这个倾向创作的一首弘扬爱国主义的优秀作品。
《我们是黄河泰山》曲谱完成后,彭丽媛、董文华都拿到了这首歌曲,她俩很喜欢,也都希望能在这届“春晚”演唱这首歌。分工负责歌曲的导演拿不定主意,向我请示。我对彭丽媛和董文华都很熟悉,她俩都是具有深厚功底的优秀歌唱演员,同时又各具特色。彭丽媛是纯正的民族唱法,董文华则含有通俗唱法成份。1982年我编导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电视艺术片,主题歌原来是用的合唱和领唱形式,后来改为独唱,经彭丽媛在舞台上演唱后一举打响,红遍大江南北。1983年我编导的另一部电视艺术片《松花湖金秋》,又请她主唱主题歌《美丽富饶的松花湖》,也取得了成功。此后我与她还有过多次合作,她的音色与她本人一样,甜美、纯朴、醇厚,又有刚健、豪放的特色。董文华同样和我有过多次合作,她在春节晚会及我编导的其他晚会上,唱过《十五的月亮》、《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等知名歌曲,她的音色也很甜美,更多的表现为婉约、抒情。经过反复考虑,我觉得《我们是黄河泰山》这首歌气势豪放,更适合彭丽媛唱。我同士心商量,他表示当初主要也是为彭丽媛写的。为此,我向董文华作了解释说明,同时为她在这届“春晚”中安排了另一首歌的演唱,董文华愉快地答应了。晚会播出后的效果正如我所预料,证明我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个事例也说明,一个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作者、演员与导演这三方面的素质水平,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密切合作。
回想当初,在组织创作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时,也遇到类似的艰难抉择。那是80年代初期,安徽出现了农民搞土地承包的新鲜事物。胡耀邦总书记指示,为了反映农村改革的新气象,艺术家要下到田头,为农民演出。我被派到安徽,摄制了这部电视专题艺术片《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并用它来命名这个片子的主题歌。
当时,音协的同志拿来谱好了的一首歌给我看,说是省音协主席为主题歌写的曲子,词也是当地作者写的。我一看,不太行。词不是80年代的感觉;曲虽然上口,但不够大气。音协的同志有些为难,说不好给作者交代,希望我尽量想办法用上。我回答说,不管是谁,作品不符合要求我不能用。
回到北京,我又“毙”了两稿。说心里话,否定一个节目,思想是有负担的,都是好朋友,决心难下。
我又重新找人写。陈晓光的歌词拿来了,有点长,但有新意。我让减点词,赶快作曲。当时提了许多曲作者,我没同意,点名让施光南写,他作曲的东西功底好,有气魄。这一稿很快就写了出来,施光南自己骑着摩托送来歌片,我听后拍了板。时间紧迫,没有更多时间练唱,施光南亲自给合唱队员一句句地教,大家唱熟了立即进棚录音。
回想起来,为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我曾经让许多作者失去“希望”。可是如果不经过这些波折,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这首精品。“春晚”中许多优秀节目的产生,也都经历了同样的历程。生活就是这样,总会有许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