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普通编辑夫妇的生活
圣保罗市是明尼苏达州的首府,是我的美国之行的第一站,也是我参加的世界新闻研究所(W.P.I.)项目的大本营。这个小城位于美国中西部偏北地区,密西西比河的上游。在河对岸,与这座多为哥特式建筑的僻静城市遥遥相对的,是由摩天大楼和繁华商业区组成的明尼阿波利斯市,明尼苏达州的许多大公司和著名的明尼苏达大学就坐落在那里。由于上百年来密不可分的联系,两城素有“双子城”之称。我们到这个城市是为了访问《圣报罗先驱报》(下称《圣保罗报》)。
《圣保罗报》只是当地报纸,已经有四五十个版的规模,可以想象有多少人在为之工作。世界新闻研究所发的小册子告诉我,美国报业的从业人员总数至1986年底已达461 300人,是中国的4倍多。于是,我更希望有个机会,看看美国同行们是怎么生活的。
这机会来得真巧。到美国第四天,领队考妮宣布,我们每个外国记者要有一户“主人家庭”了。做“主人”是当地一些喜欢与外国人结识的普通居民向我们的东道主毛遂自荐的。“主人”们看了我们的名单之后,再挑选各自感兴趣的来宾当特别客人。
我的主人家庭恰好是一对编辑夫妇,姓古德温,分别在双子城里的两家“对手报”工作。
记者24小时都是报纸的
还未与古德温夫妇谋面,我便感觉到了他们的生活节奏。
按东道主的日程安排,我们将在抵美第一个星期五下午的鸡尾酒会上与各自的主人相见。星期四,我收到古德温夫妇一封来函,里面是一张印制精美的祝贺卡片。夫妇俩在附函中热情地向我表示欢迎后,又不无遗憾地提到,他们星期五下午工作很忙,也许要6点半左右才能赶来赴会。
那天的酒会就在我们下榻的一座小楼举行。星期五是美国人一周工作日的最后一天,刚过5点,几十名宾客就陆续到了,各自端着饮料在大厅或楼前草坪上聊天。按美国人的社交习惯,每人左胸前贴了不干胶纸制的名签。我们算是主宾,名签下有两条漂亮的红丝带,很是醒目。凭这标志,那些准备当“主人”的很快认出了未来的客人们,于是,先是惊喜地欢呼,自我介绍,然后热烈拥抱,问长问短。
古德温夫妇果然没能按时到来。考妮告诉我,他们又特意打了电话来,说要来得晚些,让我不要着急。我便与其他人——那些应邀而来的教授、生意人——交谈着,也热闹有趣,心中却特别感慨:这对美国同行可真善良细心,也真忙啊!
6点半酒会快散时,古德温夫妇赶来了。夫人安一看就是个快乐的人,脸上笑盈盈的,连衣裙胸口有个大红蝴蝶结,见了我便侃侃而谈。丈夫杰克穿一身蓝灰色西装,在一旁颔首微笑,显得性情沉默。
从安口中,我得知她正是《圣保罗报》的社论作者,而杰克是《明尼阿波利斯先驱论坛报》(下称《明尼阿波利斯报》)的版面编辑。
“在美国,编辑是领导记者的,对吗?”我随口问。
杰克在一旁很认真地回答:“对。可我是版面编辑,像记者一样,是编辑部的基层人员。”他想了想,又说:“安当社论作者,也一样。她的老板就是社论编辑。”
后来我知道,安58岁,杰克61岁。这对已经不再年轻的“编辑部基层人员”像多数美国的报纸工作者一样,过着极其紧张繁忙的生活:早上9点上班,中午在办公桌前吃一块三明治或一个汉堡包,然后一直干到晚上六七点。加晚班更是常事。除周末外,夫妻俩在家一起共进晚餐的机会也很少。与我相识后,安有心让我去他们的公寓做客,挤出时间请我去吃晚饭。那是个星期三的晚上,说好了杰克6点半来接我,可他实在忙得下不了班,半小时来一次电话往后推,一直拖到8点。安做的晚饭只是烤一块现成的火腿。饭后,她就到家用电脑前伏案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