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中国不亡,有我(1)

当教育界群星闪耀时 作者:赵婕 刘杨


张伯苓, 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1951年2月23日病逝于天津,终年75岁。

他曾在北洋舰队水师服役。甲午海战后投身教育。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并担任校长40多年。办学历尽艰辛,他却乐观地说:“南开,南开,越难越开。”

他被称为中国“私立大学的拓荒者”,是民办教育的典范。他最早把奥运概念带入中国,被称为“奥运第一人”,曾说“不懂体育的人不能当校长”。他提倡美育教育、环境教育、德能教育等,是实业救国的教育家代表。

自一九零四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中国不亡,有我1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那五十年间,中国灾难有种种的新面貌,外侮与内煎并存。抗日胜利,从重庆回到故乡天津,老病缠身的他仍在国共两党之间呼号和平合作建设新中国。七十五岁那年去世,临终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开中学和大学在天津原址复校。

——齐邦媛·《巨流河》

斯人生斯世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于天津。张家世代经商,家道颇为兴旺。张伯苓的祖父喜好功名,弃商求学却屡试不中,终因不得功名而患病,38岁便去世了。父亲张云藻继承家业,痴迷各种乐器,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人称“琵琶张”。由于早年散尽家财,张云藻只能靠收徒传授乐器为生。因为家庭经济不善,张伯苓六岁到同族的家塾中借读,后来又转去一义务办学场所,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等,回家后父亲再为其讲解。

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公费读书,为家里省下一笔费用。北洋水师学堂是当时的新制学堂,教室很多都自英国留学归来,也有外国人在这里任教。张伯苓不仅接触到了西方思想,而且打算投身海军,振我中华。

1894年,张伯苓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成了北洋水师舰队的一名见习军官。这一年日本以朝鲜为借口,发动甲午战争,北洋海军遭到重创,一蹶不振,无论军官还是士兵都极为散漫。张伯苓曾随北洋水师参战,结果大败而归,由此他对中国军队几乎死心,从军报国的思想也发生转变。

从军报国与教育救国

甲午战争失败后,其他列强也加入了瓜分中国的行列。张伯苓曾在刘公岛上遇到一英一中两名士兵,英国兵穿着庄严,用轻蔑的目光看着中国兵;中国兵衣着褴褛,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双方天壤之别的对比深深地刺激了张伯苓,他决定退出海军,既然强健的身体无法阻止外来的侵略,张伯苓为自己找到了另一条改变中国现状的出路,用教育来改造中国人的道德、知识与体魄。张伯苓曾说:“我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对于教育的信仰他坚持了一辈子。

而他所信仰的教育,是救国教育爱国教育。他常说: “有爱国心兼有爱国之力,然后可以实行救国之宏愿”、 “爱国爱群之功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九一八事变发生,他就在南开立即组织人编辑《东北经济地理》教材。他把“社会视察”作为高中生必修课。他办教育先想西方学习先进理念,但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需要,他有在20年代末,提出“土货化”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先是因为他自己学生的批评,他高兴学生的见识,随即思考,并完善思想并提出方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