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陆更夫北伐途中写家书 3

红色家書背后的故事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


1984年,我曾与伯父的同乡、同学周惠泉、熊雨村(黄埔六期毕业,叙永县人,伯父生前的战友)等有过书信往来。他们说:“在黄埔军校有人笑更夫‘更夫者,打更匠也! ’(四川话,巡逻打更的人)更夫笑曰:‘眼前中国就需要更多的打更匠,彻夜巡逻,警惕匪盗,报晓黎明!打更匠有什么不好? ’”他们追忆到,“在武汉军校时,更夫在校于军事、政治悉心学习,购买革命书籍甚多,如《向导》、《中国青年》等,从不乱花钱,只有买书癖好。每次见面总关切地问他们:‘现在读何书,有何感想心得?’并与之共同探讨,受益匪浅。我等与更夫情同手足,无论是江西途中,还是广州起义,均互相关心,每当有弄不清的问题总是向更夫大哥请教,使我们受益良多,终身难忘。 ”

1928年,在赴苏联留学期间,伯父与其战友黄海明(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黄火青的胞妹)相识、相恋,结为伴侣。学成回国后,因黄海明身怀有孕,留在上海妇女部工作,陆更夫被中央军委派到广州,不料此次分手,竟成诀别!

1932年 7月伯父牺牲时,正值他们的女儿出生,当时伯娘母女成了孤儿寡母,无人照应,境况十分艰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危难时刻,是帅孟奇(解放后曾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代表党组织亲临医院,安慰和照顾病中的母女俩,使烈士女儿得以幸存,并为她取名“陆曼曼”。从此,帅孟奇大姐一直关心照顾烈士遗孤,曼曼也一直称帅孟奇为外婆。 1945年,在延安召开党的“七大”期间,陆曼曼曾代表烈士子女在大会上发言。平生未曾见过父亲一面的烈士遗孤,在党的培养下,健康幸福地成长起来。 1983年我专程赴京采访帅孟奇大姐时,帅大姐还从个人影集中将珍藏的陆更夫烈士赴苏留学时的照片赠与我存念。建国后,伯娘黄海明先在山东省妇联工作,后调北京任轻工部副部长。陆曼曼, 1948年赴苏联留学。解放初回国,先在上海机床厂工作,后调北京。

曼曼的爱人潘先觉是航天工程师,大学教授。两个儿子均分别毕业于哈军工和上海交大,事业有成,一家三代过着幸福的生活。伯父在天之灵有知,也当含笑九泉了! 2005年 6月,欣闻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五家单位发起抢救民间家书活动,拨动了我家一段封存陆更夫烈士家属合影,中排左为陆更夫大姐陆承雯,右为陆更夫弟弟陆达夫,中为弟媳章文,后排右为陆能,左为陆能母亲孙竞侠,前排男孩为陆能的儿子陆逊,女孩为陆能的侄女陆刘兴,摄于 1985年。

百年的故事。我亲自把伯父这封珍贵的家书送到了北京,捐赠给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并于 2006年 5月作为首批民间家书之一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陆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