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基斯坦人如何看《甘地传》?3

一切只是预演 作者:沈旭晖


因此,在网络发表了大量“甘地学”文章的新闻工作者雪佛,在《甘地与他的迷思》(Gandhi and His Myths )这篇短篇作品中,大胆批评甘地的非暴力运动,指它客观地滋生了暴力因子,加强了南亚次大陆不同群体之间的仇恨。1947 年的印巴分治以及后来的人口强迫转移,共造成约50 万人死亡,部分正是源自这种间接诞生的暴力因子。在当时气氛下,印巴双方领袖越是强调非暴力,群众却越是有流血的准备,越是相信那些口讲非暴力的领袖,只是为日后的暴力推卸责任。甘地本人固然是殉道者,但那50 万人何尝不是?事实上,印度独立主要因第二次世界大战适时出现,而德日美等国先后向伦敦殖民总部施压的结果,并非“非暴力、不抵抗”策略的直接功劳,何况甘地的所有继任人亦不再高举同一面旗帜,可见运动无论对当时和后世,都不一定有具体影响。今天再和巴基斯坦人谈印度的“非暴力”或任何和谈尝试,他们多认为这又是印度宣传部门的骗局,这个“又”,更是可圈可点了。

●国旗上的纺车,掩饰穷兵黩武

甘地最著名的行为除了绝食、坐牢和进行“食盐长征”,就是在简陋小屋内纺纱,作为捍卫印度传统工业、抵抗外来经济剥削的象征,这也成为今天印度国旗上正中部分的图腾。蒋介石访问印度时,和甘地话不投机,全靠演技出色的夫人宋美龄灵活应变,懂得投其所好陪甘地玩纺纱机,才完成了外交基本礼仪。《甘地传》如实反映了纺纱、食盐长征的画面,却没有交待甘地纺纱背后的整套哲学思想,原来是要印度人回归小国寡民、小农社会的简朴形态,并拒绝接受高科技。可以想象,这套理念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市场,连被视为甘地接班人、在电影中尊称他为“爸爸”的尼赫鲁等人,背后也对甘地的理想主义相当不以为然,除了那套纺纱机成了印度民族主义象征至今,勉强成了保育对象。

印度独立后,小农社会的理念反而进一步趋于崩溃,甘地的继任人纷纷追求大国崛起梦,除了搞核弹,更多次和邻国交战,吞并了小国锡金,到了近年上台的狂热民族主义者手中,这个梦发得更加炽热。在巴基斯坦人看来,甘地带着纺车和羊群到伦敦参加圆桌会议,在会议中席地半裸打坐祈祷,无视基本的社交礼仪,只是矫情地宣传,形象和带着帐幕访问欧盟的利比亚领袖卡扎菲一样怪异,无论背后的理念多么崇高,也是一种虚伪的掩饰。

穆斯林最不忿明明自己处于弱小的一方,对方却老是硬销和平,以退让形象争取国际支持,加上印度享有百万富翁游戏题目“谁是全球最大民主国家”的标准答案,以至依然有西方人以为印度主流社会接受甘地的简约思想,只是不堪邻国(包括巴基斯坦和中国)挑衅,才“被逼”武装自卫。既然甘地的一切理念业已被主流印度精英放弃,但新德里政府还在不断建构甘地的神话,来争取软权力的资本,近年甚至打算在海外成立“甘地学院”,以和中国的孔子学院比拼,巴基斯坦人怎会不认为这是对历史的取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