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阮籍:旷野的沉默(5)

江湖有酒 庙堂有梦 作者:谢青桐


有一天深夜,阮籍酒已醒,躺在榻上,忆往事重重,久不能眠,于是起身打开房门,月光洒进来,照满了整个小屋,微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不知明天的月色会不会还这样好。他叹了一口气,把琴抱过来,盘坐在地上的月光里,随手抚动,琴声幽幽地从指间传出,在琴弦上流动。风吹进来,琴声随风飘出,绕在空气里,传来几声鸟叫,“难道它们也有伤心处?”此情此景,写在《咏怀诗》中,便是:“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一缕琴音,一壶浊酒,让他在这样一个离乱动荡的世界里得以安身立命。在如此的一个危亡、衰乱的年代,他能够希求、盼望些什么呢?

阮籍虽然任职步兵校尉,但还常去司马昭的将军府,以维持同大将军若即若离的关系。将军府的大宴他是必定要参加的,并且一定要表现得相当不拘礼节。有时,他两腿外伸呈八字形而坐,旁若无人地吹起自己拿手的口哨。有时,他自个儿提罐豪饮,醉态十足,并且口若悬河地大讲特讲逍遥无为、成仙得道的玄言妙语,也不顾旁人是否厌烦他。就这样,阮籍在步兵校尉的位置上一直逍遥了七八年之久。

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号称中国古代最长的组诗,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个千古难解之谜。诗中没有一件事,也没有一个人物,全部是一个孤独者内心的痛苦表白,一个失眠者的朦胧呓语,一个流浪者的寻觅与徘徊,一个放诞者的啸傲与踟蹰。对生命的忧虑,对社会的讽叹,以及对仙境的向往,构成了咏怀组诗的基调。其实,阮籍的《咏怀诗》是循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发展逻辑而生长的,它既继承了前代诗歌创作的精华,也是后辈学习的圭臬之一。阮诗的“遥深”,是那个时代文学与哲学思潮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他在诗歌中实践魏晋玄学“得意忘言”之文学观的体现。阮籍将“意”视为写诗作文的最高境界,这使得八十二首《咏怀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充满启迪作用。从这个思路出发去理解,阮诗也许就会不那么“难以猜测”了。

诗中反复感慨的“无常”和“有常”,是对宇宙人生悲剧命题的思考。一切都是无常的,青春、生命、友谊、名誉、富贵、国运等,一切都不是长久不变的,都是可能随时失去的。身处那样一个艰难危乱的时代,他的“忧生之嗟”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就更加深刻。《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