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苏轼:大宋达人秀(7)

江湖有酒 庙堂有梦 作者:谢青桐


“乌台诗案”来了,急风暴雨从天而降。北宋的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而乌台就是御史台的代称。“乌台诗案”的最终爆发有一个较为长期的酝酿过程。

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从熙宁二年(公元1089年)到熙宁五年(公元1092年),朝廷陆续实行了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事易法和方田均税法。国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实际效益,可是这一时期的新法均以“富国”为目的,一切行动都以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强调高效、快速,不可避免地扩大和加深了对社会下层民众的盘剥,加重了农民负担。苏轼在杭州做通判时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写出了农民同时遭受雨灾和暴政的苦难,表现了对新法扰民的不满。比如讽刺青苗法的执行不力,叙述了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赌场、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这毕竟是诗,本不应构成罪状,但是围绕新法所进行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已演变成争权夺利的派系斗争,苏轼的诗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贵,就难免获罪。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官员沈括到浙江考察农田水利法的执行情况,就偷偷将苏轼此时的诗歌抄录,还上奏说苏轼的诗歌存在反对“新法”的隐语,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震怒。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44岁,被任命到湖州为官。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略微发了几句牢骚,使得一大批“新法”人士对苏轼强烈不满,纷纷上书弹劾苏轼,指责其诗文中的“讥讽文字”是“愚弄朝廷”,要求皇帝将其捉拿下狱。政局形势黑云压城,迫使神宗降旨将苏轼逮捕到御史台。七月,御史台台吏皇甫遵到湖州逮捕苏轼。台吏声色俱厉,把苏轼像提鸡鸭一样押走。历经“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如捕寇贼”般极具羞辱意味的逮捕过程,生命有顷刻之忧的苏轼在渡江赴台狱时写下了“壮怀销铄尽,回首尚心惊”,深刻地反映了事件给予他的震撼程度。押解途中,苏轼水路途经太湖和扬州时,两次想跳水自杀。他不知道要被判什么罪,并且怕自己的案子会牵连好多朋友。可再一想,真跳水自杀,又会给弟弟招致更大的麻烦。

路经扬州平山堂下时,身为囚徒的苏轼眼见故友杜介故居“纸窗竹屋依然”,不禁感叹。杜介家只是一间山间小屋。昔日苏轼身处显贵时,并不觉得那里有什么吸引人之处,然而,此时苏轼命如悬丝,回头看这寻常至极的纸窗竹屋,自然会因境况的反差顿悟出黄冠草履的乡野生活的可贵,产生悔仕之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