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深夜里,张良重新抱起老师的书简,就着烛光重新品读。
《三略》中有的不仅是哲理,还有每个人胸怀大志的人想要找到的一切:思想家会从中发现最朴素的哲理,政客企图找到纵横捭阖的罩门,野心家能深钻其中不为人所知的帝王之路。一千个不同目的、不同身份的信众,都可以在《三略》中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但是张良想要的技艺,《三略》给不了他——这部谋国神作是不可能速成的。
“十年之后,无论是否得尽书中真传,你都必须出山。”分别前老师的告诫历历在目,重新咀嚼起这句话,张良似乎忽然明白了什么。
“十年之后,怕是就要天下大乱了吧?”
这本书并不是用来帮助我复国的,它是专门为我准备的。
再伟大的名将,也会被岁月腐蚀精气;再强悍的军队,也会被持续不断的战斗摧毁。这个世界上,没有流传千年的强国,但却有永不退色的智慧。
这个智慧的名字,叫“大略”。
它可以让缺乏才干的庸碌之辈成为当世良将,也能让一支破烂不堪的军队变成虎狼之师。有大略指引,弱邦可以称强,小国能争天下。
千万场兵戈不息的大战,不过是地图中的几套棋子。
习得“大略”的我,就是那个下棋的人!
这个夜晚过后,张良彻底收起了姬公子苦心复国的幻想,将那些曾将他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国仇家恨搁置在一旁。他跪坐在书桌前,一心一意地开始精研《三略》中隐藏的大略,并不断地将其收为己用。
他终于走上了命中注定的蜕变之路。
如果想学打仗,只要经常持剑上阵、多研习兵书和名将的战例就可以了。更何况,在山高皇帝远的下邳城中,《孙子》、《吴子》这样的书多得惊人。
然而,即便最笨的人也知道,纸上谈兵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葬身长平的四十万条性命。
只有伟大到无懈可击的战略才是制胜之道。
如同当日博浪沙上的搏命行刺:假使提前预料到始皇帝狡兔三窟的阴险,张良就根本不会选择在三十六辆真假莫辨的巡游队伍中下手;他甚至不需要刺秦耗费十年——嬴政第一次出游的时候,封禅泰山就是最好的机会,因为封天必须要皇帝本人单独为之。
然而,经过《三略》洗礼的张良,已经不是当初为策划行刺而徒费光阴的冲动青年了。对《三略》中每一处知识的理解,都帮助他更进一步认清秦帝国外强中干的本质。
这个天下正在走向动荡,严刑酷法下隐藏的怒火正在狠命灼烧最后一层封窗纸。
反秦需要的不只是勇气和血性,还需要更深邃的眼光和谋略。因为他要谋取的,是大秦帝国的天下。
“嬴姓倒行逆施已久,不出十年,天下必乱!”
想要成功,就必须自己创造一个念想。
至于《三略》,张良注定要用一生去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