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革命成功,沛县刘氏家族“咸与维新”,都成了革命功臣,分田分地真忙。刘邦一家不分田不分地,他们忙着分封,叔伯兄弟子侄,都有封爵,连怀抱中的小孩子也成了王或者侯——只要他姓刘。有一个小伙子也姓刘,但没有这样的运气,什么封号也没得到,一拨一拨报封赏的队伍走过去,就是没有来他家的。他就是太公说的最有出息的大哥的儿子,皇帝的亲侄子。大嫂哭唧唧地来找小叔子皇帝理论,半是质问半是哀求:“别人家都封了,为啥我家毛蛋儿不给个王啊侯啊啥的?那可是你的亲侄子啊。”大嫂虽然没文化,可也知道王啊侯啊啥的是好东西,至少,不用下地干活,就有人送租子上门。皇帝说:“我正等着大嫂来呢,想当年··”大嫂最怕这“想当年”,一提起就恨地上没缝。想当年,刘三不干活,狐朋狗友倒有一大堆,来了就领到嫂子家里吃饭。小户人家,哪有多少闲米养活闲人,大嫂忍不住,终于在家庭内部引发了“革命”。
这天,刘三又领来若干“狐狗”,扑到大嫂家里就喝粥,准备喝第二碗时,听见木勺子猛敲锅沿的声音,嫂子还吆喝呢:“粥没啦,粥没啦,我的呀粥没啦!”像唱歌,又像卖菜的打广告,狐狗们不尴不尬地走了,刘三的脸上十分没光彩,却又奈何她不得,她是嫂子啊。就为这,皇帝不封侄子。
太上皇听得叔嫂闹别扭,儿子磨磨唧唧地在算秋后帐,便急忙赶来劝皇帝儿子:“不管怎么着,他总是你的亲侄子,好歹封他一个。”皇上原是大孝子,对太上皇言听计从:“王是没的可封了,就封他一个侯吧。”大嫂一个妇道人家,分不清王和侯有啥不同,急忙谢恩:“那就侯。”皇帝沉吟说:“封他个什么侯呢··相当年,你唱歌似的吆喝‘粥没啦’,就封他‘粥没了侯’吧!”大嫂终于给儿子讨得一个侯,才不管什么粥没粥有,狠狠地磕下三个头,一溜烟回家报喜去了。
第二天上朝,皇帝对主爵都尉说:“那啥,毛蛋儿吧,我那侄子,封他一个‘粥没了侯’,你记一下。”主爵都尉拟圣旨,叔孙通听这名字好意外啊,便引经据典:“粥,羹也,没了,颉也,其封毛蛋儿公子羹颉侯乎。”于是就叫他羹颉侯。
革命家庭喜剧多多,全是鸡毛蒜皮,难进正史。这些事,都是他们家庭内部矛盾,与人民大众没多大关系。人家革命成功,自然就该分配这些胜利果实,至于怎么分,也还是他们家的私事。有些事听着可乐,有些事听着无聊,不管可乐还是无聊,最要紧的,分完了革命果实,快点安静下来别再革命了,逆取顺守,就是好皇帝。而坏皇帝习惯于胡闹,有事没事总跟百姓捣乱,让百姓活不成死不了。胡适之说,这样的皇帝,属于丧心病狂。汉高祖和他的干部们,大都很贪,但他们贪而有度,所以颂声大作,多少年以后,人们说起汉初,还馋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