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洋机工(3)

红锥叶——父辈的西南运输总处抗战岁月 作者:庄崚


之后,还有数百名爱国南洋机工毅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自行回国,前往昆明大西门外昆明师专西运处运输人员训练所报到,申请考核录用,故南洋华侨机工总数高达3193名(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血肉筑成抗战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刊登南洋机工的专评,热情地赞扬:“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

父亲写道:虽然这些南洋机工“回国后环境不好,风气腐败,大失所望”,但出于民族大义,还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以滇缅线为主的各战区运输,为抗战胜利尽力报国。

家住在新加坡蔡厝港的李月美是一位21岁的美丽华侨少女,年纪虽小却胆大心细,还缠着父亲学会了驾驶卡车的本领。她时刻不忘自己是华夏子孙,一心想回祖国投身抗战。看到南洋总会仅招收男性机工和司机的布告后,她愁了半晌却计上心来。

第二天,李月美穿上弟弟的衣服,雄赳赳地走进总会大门,报上大名李月眉,成功骗过招募工作人员,实现投身抗战第一线的愿望。

从此,她克服自身种种不便和困难,学会“粗声粗气讲话、大口喝水吃饭”,混迹于千百位男性华侨机工队列之中,日夜驾驶着满载军械或汽油筒的大卡车,往复行驶在千里滇缅道上。太阳、星星和月亮见证着李月美以自己的赤女忠心书写的报国篇章。

就像我小时候十分爱看的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中由王苏娅所扮演的那位同样女扮男装的“高山”那样,直到“李月眉”负伤才真相大白。

1940年5月在一次紧急军运中,她为避让对面来车侧翻而身负重伤;同伴司机杨维铨赶紧将她送往医院抢救,才意外地获知真相。惊喜交加的他从此更加悉心照料她,终于赢得这位华侨花木兰的芳心,终结秦晋之好,这段传奇传为一时脍炙人口的佳话。

伤好之后,李月美经华侨运输先锋总队特批,仍留在南洋机工一大队,不过到卫生队改当护士,与杨维铨比翼双飞,成为战斗在滇缅线近万名司机和机工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和“梦中情人”。

这一佳话还从西南运输总处传向全国抗战前线和大后方,被誉为“滇缅路上花木兰”。新加坡华侨总会派员专程前往李月美家慰问,廖仲恺夫人何香凝题写“巾帼英雄”以示褒奖。

父亲后来在西南运输总处仰光分处及八募支处(军事运输事务所)工作期间,有幸与不少以南洋机工为主体的爱国华侨并肩工作。这是因为华侨的特殊身份比较方便在境外承担国际军运任务,3000名南洋机工成为滇缅路国外段运输线上的主力军。

在仰光抢运和八募破坏、突围中,父亲更是和黄德聪、梁彼得、邱思禄、黄启同、尹兆良、杨允发等八募军运所的华侨员工和王文松等带领的华侨运输先锋总队驻八募二大队的南洋机工和爱国华侨们生死相依。

1989年南侨机工回国参战50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西山建造“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上书碑文: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猖狂入侵,神州大地,烽烟四起,国土沦丧,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全国同胞抗日怒潮汹涌澎湃,气壮山河。海外华侨敌忾同仇,义愤填膺,积极参加抗日,广泛开展义演、义卖、募物、捐款等救亡活动,万众一心,共赴国难,波澜壮阔,四海翻腾。

一九三九年,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三千多名热血奔腾的南洋华侨机工,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毅然离别父母亲人,远涉重洋,回到祖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