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的《陇西行》有言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李白的《苏台览古》诗是:“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郁达夫在这里杂用先哲们的名诗佳句为己有,意在借古喻今,抒发与孙荃分别后的相思之情。
诗中所谓的“梦里人”,指的是诗人订婚未久的孙荃小姐。
同年 10 月 1 日,客居异乡他国的诗人,追思故国,遥念远方的佳人,夜不能寐,抒发心声。
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
月圆似笑人离别,睡好无妨夜冷凉。
窗外素娥窗内客,分明各自梦巫阳。
诗人的诗后题记是:“是夜月明,余梦醒时,刚打三更,月光自窗缝内斜射至帐上,余疑天已曙,拥被起坐,始识为嫦娥所弄。呆坐片刻,上诗即成,所谓枕上微词者是矣。”
这是一首很见文学功力的诗作。
“月圆”一句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其言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素娥”是月亮的代名词。李商隐的《霜月》诗是:“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梦巫阳”源自宋玉的《高唐赋》:“三更同梦到巫阳。”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词,李商隐的《霜月》诗和宋玉的《高唐赋》,多被人认为是描写“离别”人伤感情怀的上乘之作。郁达夫一首诗中化用三人的“经典”,其对“离别”之人的思念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写成之后的第十日,诗人即飞函寄赠孙荃,希望她和自己一同分享“观月”带来的喜悦。同时也希望她常有书信来,聊以慰藉海外游子的孤独情怀。信曰:
今日为阳历十月初十,民国纪念日也。留学生都聚合一处,设酒兴乐(音乐)以行乐(音洛)。予因天雨不往,关绪亦不往。夜膳后,独居无兴,故思作一书,与汝谈近状,半实亦欲催汝速作回信耳。前信谅早到汝处,何以至今尚不见复?今与汝约,半月必须来一信。无论有事无事,无论长短,十五日,必须作信一封,既可以练文章,又可以释海外羁人之闷,所谓一举两得,莫此事若,汝亦何吝此半张纸焉?此间雨水颇多,十日约有六七日阴,晴时亦尘土障天,不能外出。
当年的除夕之夜,郁达夫又写诗抒发对孙荃的思念之情。
相识之初,郁达夫对孙荃炽热的爱情,从上述引用的五首赠诗和书信中可以看出,而孙荃对郁达夫的一片深沉执着的爱却鲜为人知。就实际而言,孙荃对郁达夫爱的表现形式,在同时代的年轻女性中也是不多见的。现抄几首 1917 年她寄赠郁达夫的情诗为例。
秋闺第二首
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
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显而易见,这首《秋闺》怀人诗是孙荃触景生情而作。其背景和大意是,深更夜半,万籁俱静,秋风掀起挂在门上的珠帘,露出了一弯皎洁的新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就连房前台阶下已经凋零枯萎的花草也依稀可辨。女诗人于不经意间看到一株不愿与群芳一同消颜退色的幽兰正频频向她招手致意。啊,顿时明白了,这“幽兰”之所以不愿与众姐妹一同离去,是因为窥探出了她独居深闺、思念远方亲人的寂寞情怀,所以愿陪伴她度过这一个个孤独无聊的漫漫长夜。
此诗简洁明快,情深意长,有着很浓厚的女人“味”。
秋闺第三首
百年身世感悠悠,灯下黄花瘦似秋。
雁过池塘书不落,满天明月独登楼。
从该诗所充溢的哀怨和惆怅的语调中去推断猜想,这首《秋闺》大约写在诗人久候郁达夫的书信不至之时。
因为郁达夫在离国赴日本的前夕,曾在赠别诗中用“天边鸿雁池中鲤”的典故暗示过孙荃要常常寄信于他,以此来保持相互间思想感情的交流。天边的鸿雁,池塘中的鲤鱼,都是古代传递信息工具的象征。如王僧儒的诗云:“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旧五代史·唐李袭古传》也云:“山高水阔,难追二国之欢;雁逝鱼沉,久绝八行之赐。”郁达夫的诗句就是由此演绎蜕变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