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鸿雁传书(3)

春与秋的故事:郁达夫爱情志 作者:许凤才


自幼就博览群书,且又工诗能文的孙荃,对郁达夫在赠诗中所借用的“雁逝鱼沉”的典故,焉有不知的道理?而对其中所寄寓的深刻含义领悟得更是真切和透彻。所以,郁达夫返回日本后,她便将缕缕情思化作一首首抒情小诗寄给心上的人儿,同时也希望他能够频频回音,或及时告知生活和情感上的微波细澜,以释心中无端的悬念和担忧。不知是性格疏懒的缘故还是功课太紧张的因素所致,抑或是此时与日本少女纠缠不清,郁达夫对孙荃的来信却很少及时回复过,由他主动去信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多情总被无情恼的孙荃,每当候书不至,或望见掠空而飞的鸿雁和池塘中嬉闹的鲤鱼时,一股思念海外漂泊亲人的情愫也就不期然地袭上心来,故有“雁过池塘书不落,满天明月独登楼”之感慨。

落叶

八月凉风九月霜,纷纷黄叶满回塘。

怜他命似红颜薄,累我空抛泪两行。

这是托物以言志手法巧妙运用的诗章。明写的是诗人看到“八月凉风九月霜”之后纷纷飘落的枝叶引起的伤感情思,而暗中所寄寓的却是她的一片芳心得不到慰藉的苦闷。说穿了,这是在提醒郁达夫,要多从精神上来关心她这个人比黄花瘦的多情女子。该诗写得极为轻快明丽,三言两语便将女诗人的那种慈悲心怀和纤弱微细的感情给烘托了出来。

对月

写得离骚对月吟,玉关音信总沉沉。

四山风雪幽闺怨,一曲蘼芜泪满襟。

较之前边的《秋闺》和《落叶》等诗来,这首《对月》写得更为凄凉、伤感。字里行间都夹杂着一股怨天尤人的悲哀气息。与《对月》同时出现的《杂感》的基调也是如此的低沉哀怨。原诗为:

纱窗斜日弄微光,对景怀人暗自伤。

最是不堪回首处,灞桥垂柳数枝黄。

真是丝竹声声,哀音不绝。

对郁达夫与孙荃之间的诗歌来往及其“唱和”,其长子郁天民在《幽兰不共群芳去》一文中曾有过很好的概括。他说,从孙荃仅存的诗篇里,既可看出“一座娴静典雅的塑像”,但同时也能听到“塑像内那颗承受着旧时代千重苦难的心灵的剧烈搏动”。

十分明显,她的诗,受到了郁达夫因“时代的苦闷”所赋予的感伤气质的深厚影响,但她没有呼喊,只是如泣如诉。

既然彼此间是用诗歌进行交流的,且又多有“唱和”,那么,其影响也就不可能是单方面的。郁达夫在用自己的诗影响教育了孙荃,使其思想、情感、行为规范及其创作都发生了变化,而同样,孙荃的诗对郁达夫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一九一九年和一九二○年,郁达夫还把她的《有感》第一首,《寂感》后二首,夹在他自己的两组绝句内分别在杭州《之江日报》和日本的《太阳》杂志上发表,竟全然乱真莫辨。

——郁天民《幽兰不共群芳去》

郁、孙二人的诗在艺术上尽管各具千秋,但在基调上却是相同的——为时代而歌,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芸芸众生而呼,也可以说是时代的产物,人民的声音。

郁天民在对他们二人这期间的诗歌进行分析比较后,有一段话总结得很深刻。

他俩的一生都是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而掀起的巨大浪潮中度过的。如果说,郁达夫的作品是这番狂潮中一朵鲜明的浪花。“为时代,为自己作了忠实的纪录”(郭沫若语)。那末,孙荃夫人的这些诗,就像浪花中的一星点泡沫,反映着处在狂潮冲击波边缘上的她自己,也反映着在狂潮翻滚中的郁达夫早期思想和人生道路上的一些朴素的痕迹。惜乎已不可多得。

——郁天民《幽兰不共群芳去》

纵览“五四”新文坛,用诗歌进行感情交流,大胆地诉说相思之苦,思念之累,郁达夫和孙荃夫妇是首屈一指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