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3)

先贤与中国 作者:刘小川


老师食不厌精,弟子们自然追随,这些弟子到各诸侯国去做官,又加以发扬光大,吃东西慢条斯理。颜回穷,偶尔吃一回肉,也要把肉切细,把调味酱弄得可口,把食器摆正。实在馋慌了,这位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弟子拿着弹弓去射鸟,蓬起野火烤来吃,吃相文雅,不疾不徐,唇齿余香三日不散。善于经商的子贡有钱,吃得讲究,他招待同窗们,大家不说话,但闻筷子碰食器和牙齿咀嚼的声音。子路皱着眉头吞美味,因为他老想开口谈感想,却要遵守“食不言寝不语”的师训。宰予瞌睡多,吃着吃着睡着了……

收获白果的时节,白果炖母鸡的香味儿飘到了原野上。圣人喝点酒,一般止于微醺,于是三千弟子均无酗酒者。后世的儒者尊崇先师孔子,饮酒限量,个性张扬的艺术家们大抵例外。李泽厚说中国的酒徒少,并无西方人推崇的酒神精神,颇有见地。中国的民间饮者众,酿酒的高手遍布城镇与乡村,确实酒鬼有限。儒家所提倡的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罩着大局。诗人、艺术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剧饮,豪饮,狂饮,这股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士大夫的中规中矩,注入宝贵的男儿血性,大丈夫野性。

烤、蒸、炒、煎、烩、焖、炖、烧、煮、炸……自夏商周三代以降,各类烹调法早已分得很细,培养着中国人的精致味蕾。虽然远古的情形难以考证,但可以展开合理想象。而孔子那个年代,美食及相应的青铜食器已广泛流行。

孔子修订的《礼记》有云:凡宴席礼仪,带骨的熟肉放左边,切好的块肉置右边;饭食要放在客人左面,汤置于右;肉丝、烤肉靠外放,酱醋靠里放;姜葱搁于酱醋旁,酒浆等饮料放右边……主人带头并招呼客人吃块状肉,然后逐一吃掉各种肉。主人未放筷子,客人不能以酒漱口……不要将骨头扔给狗吃,不要专吃一种肉……卤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则须撕开。吃烤肉不要大块大块地往嘴里塞……

后来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们大块吃肉,是专与官府的饮食习惯作对。

几千年前的华夏族孜孜以求美食,今之西洋人依然瞠乎其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