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中的新潮流,当然也植根于历史,既不是前无古人,也不是完全独创;不过我们仍然可以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批评中区分出至少六种新的基本的潮流:1.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2. 精神分析批评; 3. 语言学与文体学批评;4. 一种新的有机形式主义;5. 以文化人类学成果与荣格学说为基础的神话批评;以及 6. 由存在主义或类似的世界观激发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批评。我将按照上面的顺序逐一讨论它们,这个顺序大致也反映了这些批评潮流出现的时间顺序。
在文学趣味和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批评是从 19 世纪现实主义批评中发展起来的。在文学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有过一些片断的论述,但作为一个系统的学说,它只是在 19 世纪最后十年才产生。德国的梅林(Franz Mehring, 1846—1916) 和俄国的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第一批实践者。但是从后来苏联的教条主义立场来看,他们都颇有离经叛道之嫌。梅林和普列汉诺夫都承认艺术的某种独立性;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其说是一种决定美学问题、为作家规定题材和风格的教条,不如说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的社会决定因素的客观科学。
教条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晚近才在苏联发展起来的,直到1920 年代,俄国仍然存在相当可观的理论上的百家争鸣。只是到了大约 1932 年,一种号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统一理论才被炮制出来并被强制推行。这个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一方面要作家准确无误地再现现实,成为一个描绘当代社会并洞察其结构的现实主义者;另一方面,要求作家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在实践中意味着他不应去客观地再现现实,而必须用他的艺术去传播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党的精神和党的路线。苏联官方理论家宣称, 苏联文学必须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教育劳动群众的工具”。这个要求与斯大林说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完全吻合。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文学变成了公开的说教和理想的描绘,这种理想化要求文学不是依照生活本来的样子,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应该有的样子向我们展示生活。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懂得,艺术是通过性格和形象、行动和情感产生效果。受到密切关注的“典型”这一概念,是架设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桥梁。典型不是简单地指平均数或代表,而是意味着理想的范例、楷模,或者简直就是人们应当在实际生活中仿效的英雄。苏联美学专家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宣称,“典型是在艺术中表现党的精神的基本领域。典型问题一直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俄国的文学批评几乎都是对性格和典型的批评。如果作家被指责为没有正确地描写现实,实际就是说他没有充分地表现党的作用,没有描写某些足以讨人喜欢的人物。此外,苏联的文学批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还是高度的民族主义和闭关自守的,不允许来自国外的丝毫影响,比较文学变成了禁区,文学批评成了党严明法纪的喉舌。甚至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进程和经济动因的正统探索在今天也几乎遭到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