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吴哥之美》 巴扬寺的浮雕(1)

吴哥之美 作者:蒋勋


在浩大壮观的战争历史场景里,活跃着细小不容易被发现的人民存活的快乐。巴扬寺的石壁浮雕使我徘徊流连,那些朴素单纯的庶民生活引人深思……

来吴哥的外地游客,着迷于看华美雄峻的建筑,着迷于看精细繁复的雕刻,目不暇给。每日匆匆忙忙,满眼看去都是伟大的艺术,大概没有很多人有心思去想:当地一般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吴哥王朝留下的建筑雕刻,都是古代帝王贵族所有的神庙皇宫。当时的一般老百姓住在哪里?当时的一般人民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究竟和这伟大的艺术有什么关系?我心里疑惑着,不得其解。

Ming,我看到每一日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小贩、乞讨者、儿童、战争里受伤的残障,男男女女,他们面目黧黑,瘦削,衣衫褴褛,卑微地乞求着一点施舍。忽然觉得自己在艺术上的陶醉这样奢侈,也这样虚惘。

大部分到吴哥的游客害怕当地人,一堆小孩、乞丐、残障拥过来,团团围住,伸手向你要钱要东西。你的好心慈悲会引来更多的乞求者,像烈日下驱赶不完的苍蝇蚊虫,弄到最后,只有落荒而逃。对自己的无情残酷深深忏悔自责,对悲苦的现实又丝毫没有助益,许多观光客的“悲悯”、“教养”、“善心”都在这里受到了最大的考验。

“艺术源自于生活”,也许是一句轻松又冠冕堂皇的话。真正要深究艺术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或许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楚。

埃及的金字塔是帝王的墓葬,四千年以前陪葬品的精致,令人叹为观止。图坦卡蒙(Tutenkhamon)只是十八岁去世的年轻国王,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饰品,手工捶揲的精美,宝石镶嵌技术的繁复,色彩搭配的准确和谐,造型的丰富创意,今日的美术工艺也只有自叹弗如。也常常使人疑问:这些工匠的创造力与审美品质,远远超过今日美术的专业工作者, 那么,我们大费周章的美术教育专业训练所为何来?

如果埃及的社会结构正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所有我们今日欣赏的埃及艺术,其实是金字塔顶端最高层级、极少部分人所享有的生活内容。也可以想见,一个长达一千年的时代,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只是随波逐流,在时间里淹没,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他们用手制作出技术惊人的金银器皿,但是他们一生无缘享用,他们生活里可能只有土木制作的器物,只有草和树皮编制的物件,这些物品随时间腐朽风化,无法保留,留下来的是不朽的金银珠宝,是巨大的石造建筑。

用社会史的角度去看艺术,艺术的不朽或许只是一小部分的精英拥有的特权。追问下去:希腊的雕像与谁有关?宋代的山水画是哪些人在欣赏?如同我常常在想:台湾2300万人中,有多少人一生没有进过故宫博物院和音乐厅?

假设两千年以后,今天的台湾文明像吴哥一样被发现,我们有什么可以被称为“艺术”的遗留使后人赞叹吗?

我在蜂拥而至的乞讨者包围下胡乱地闪过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在这样大的吴哥城,我看不到任何庶民生活的痕迹?

在印度教的信仰影响下,整个吴哥城的重心都围绕着宗教打转。巨大高耸的寺庙无处不在,历代统治者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祀奉众神的庙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