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吴哥之美》 巴扬寺的浮雕(2)

吴哥之美 作者:蒋勋


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记录了他看到的吴哥王朝的庶民生活,有一句话说:“如百姓之家,只用草盖,瓦片不敢上屋。”

关于帝王的宫室,周达观记录:“正室之瓦,以铅为之;余皆土瓦,黄色。”

遗址的挖掘,铅瓦、黄色的陶瓦都有发现,至于百姓居住的“草盖”之庐,当然经历了数百年,早已腐烂风化、荡然无存。

无论寺庙或皇宫,所有的雕刻装饰也以神佛为主,很少以真实的人间生活为主题。

值得特别一提的例外是巴扬寺。这所由阇耶跋摩七世修建的陵墓寺庙,在四围的石砌墙壁上刻满浮雕,其中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庶民生活的图像。

在寺庙四围,围绕长达1200米左右的浮雕饰带,主要是以高棉人(Khmer)在12世纪和占婆人的战争为主题。阇耶跋摩七世打败占婆,吴哥王朝国势达于巅峰,这所由他修建的寺庙,也因此留下了这一场战役的历史景象。笃信佛教的阇耶跋摩七世,改变了部分印度教信仰对众神的崇拜,使艺术的内容从诸神的故事转移到人的历史。

战争的主调像一部电影缓缓进行。大象、车子驼载着货物,士兵手持长矛,列队而行。树木繁茂扶疏,鸟雀在树上鸣叫跳跃飞翔。男子都裸身,仅胯下缠围一布,像台湾达悟族的丁字裤。

这数量庞大的浮雕风格特殊,和其他寺庙表现神佛的庄严崇高不同。巴扬寺的浮雕传达出庶民生活的活泼自由,雕法写实而又丰富,长达几十米的战争主题,层次如叙述诗一般,缓缓行进。树林自然成为大衬景,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愉悦幸福。一棵树姿态婉转,树茎树叶平面展开,鸟雀布置其间,形式像汉代的画像砖,但更多为写实细节。

戴着头巾、留着络腮胡的占婆兵士,被高棉军人用长矛刺杀,倒毙在地。高棉军人孔武有力,身体骨骼肌肉的表现及动态的掌握都十分精准。这种以生活现实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来自对生活细节的认真观察,也一定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热情的关心与投入。

庶民的生活借着战争的史诗被记录了下来,也许要仔细特写,才看得到浩大壮观的战争历史场景里,活跃着细小不容易被发现的人民存活的快乐。

作坊里一名陶工正专心在辘轳上用手拉坯,制作陶器,制好的陶坯正要送进窑中去烧。他们忙碌着,好像那战争与他们无关。

战争归战争,庶民百姓还是要努力使自己开心生活。他们趴在地上,手里抱着公鸡,两人面对面,吆喝着公鸡上场互斗。许多人看到这个场景不由会心一笑,直到今日,斗鸡仍然是南洋一带庶民男子最常见的日常游戏。

有人在市场木棚屋顶下卖鱼,有人牵着野猪互斗,有人腹中阵痛如绞、正要生产,有人悠闲地静静坐着下棋。

巴扬寺的石壁浮雕使我徘徊流连,那些朴素单纯的庶民生活如此引人深思。

Ming,我走出吴哥域,在今日的暹粒市闲逛。大部分的柬埔寨人仍然居住在树叶草秆搭建的屋子里,草棚用两三公尺的木柱架高,有梯子可以上下,上层睡人,下层堆放货物。 长年炎热,许多人就在户外树上拉一条简便吊床,睡在树间,自在摇晃,怎么翻身也掉不下来,令人羡慕。

有一种树如棕榈,10多米高,当地居民在树干上凿孔,引树汁流入桶中,桶满,将树汁置铁锅中熬煮,用木勺慢慢搅拌。待水分蒸发,将稠黏的液体一小勺一小勺倒进竹片围成的模具中,凝固成围棋子大小的棕糖,十数颗一串,用棕叶包裹,拿到市上售卖。

我看他们制糖,谈谈笑笑,不慌不忙,像在巴扬寺的石壁浮雕里,天灾人祸都没有使他们惊慌忧愁。我品尝着棕糖的甘甜,觉得生活幸福美好,好像可以到寺庙叩拜,感谢神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