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见
不知不觉中,当代文学已经被人按作家出生年代进行切分了。所谓“50后”作家、“60后”作家、“70后”作家,直到“90后”作家。这种按年龄断代的划分,也许具有某种社会学价值,但在文学上到底有什么意义是值得怀疑的。不过,对于这样的分别,我们似乎只能作为一种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了。它早已经被文学杂志社的编辑、图书出版机构和评论家们用来大做文章了。与其质疑它的合理性,不如以此为话题顺坡下驴地说些有意思的事情。
站在历史的高处来看,所谓“50后”作家、“60后”作家、“70后”作家、“80后”作家,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之间的差别,将在历史的回顾中渐渐被忽略不计。若干若干年后,显现出来的将是他们之间的共性,同时,个体作家的差异度将得到愈来愈强的彰显。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提醒那些站在高处的人:自1949年至今的这段历史,其跌宕的落差与拐转的角度,不是普通历史时期所能比拟的。它甚至超过秦始皇之后的两千年,超过美利坚合众国的两百年,谓之三百年未遇之变故更不为过。说起来有点儿危言耸听,但秦代的一个农夫与儒生,与清末的农民与文人,经验的差异度到底有多大?美国建国之后的政治经济生活,与今天的政治经济生活,到底有多大的不同?但中国“50后”的成长过程与“80后”的成长过程,不论社会政治形态,还是个人经济生活,都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在这样的前提下,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坐下来,谈论当代经验的代际差异与文学书写这个话题,并以此为线索追踪当代思想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