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zia Deledda (1871 — 1936)
(意大利)格拉齐娅·黛莱达
黛莱达,意大利女作家。生于意大利撒丁岛努奥罗市一个富裕家庭。
撒丁岛是在意大利本土以东地中海中的一个岛屿,那里与世隔绝,保持着古老的民俗民风,岛民讲的是撒丁地方语言。撒丁岛封建观念较强,轻视妇女,不许女孩受高深的教育。黛莱达只读了四年小学后,便被迫辍学。家庭又遭受不幸,父亲去世,有个兄弟因盗窃罪被捕。
黛莱达凭借强烈的求知欲和勤奋精神,博览群书,自学了意大利语和法语。她十三岁便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十七岁时写出《撒丁岛的血》,这是一篇想象奇特的带有悲剧特色的短篇小说。十九岁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在蓝天》。此后重点写作中长篇小说。
黛莱达的小说主要以撒丁岛为背景,描写宗法关系的瓦解和村民的不幸遭遇,反映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突,阐释善与恶、罪与罚的主题,如《撒丁岛的精华》(1892)、《撒丁岛的故事》(1894),散文集《撒丁岛努奥罗的民间风俗》(1895),诗集《撒丁岛风光》(1896),小说《邪恶之路》(1896)等。
黛莱达的早期创作深受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影响,是她把撒丁岛的风土、人情、历史和斗争传播给世界。
二十五岁时她第一次离开努奥罗城,来到撒丁岛首府卡利亚里。二十九岁与一位职员帕尔米罗·罗德桑尼结婚,后搬到罗马定居,从此再没有回到努奥罗城。黛莱达继续以写作为生,文笔纤细婉致,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二十世纪伊始,开始了她的中期创作,其中有长篇小说《埃里亚斯·波尔托卢》(1900)、《灰烬》(1904)、《常春藤》(1908)、《风中芦苇》(1913)、《玛丽安娜·西尔卡》(1915)等,描写的都是撒丁岛上古老、闭塞、宁静的宗法社会在资本主义新势力冲击下瓦解、崩溃的过程。
从二十年代起,她的创作有了新突破,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挖掘。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母亲》(1920)、《孤独者的秘密》(1921)、《逃往埃及》(1925)、《为爱保密》(1926)、《阿纳莱娜·比尔希尼》(1927)等。
1926年,黛莱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那为理想所鼓舞的作品,以明晰的造型手法描绘了她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以深刻而同情的态度处理了一般人类问题。”
黛莱达获奖后不久便发现患了乳腺癌,并逐渐扩散到全身。她去世后,先葬在罗马,后应努奥罗市民要求,她的遗体于“二战”后,移葬在她家乡附近的一座教堂里。
黛莱达一生共发表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五十余部,她在诗歌、戏剧领域也有建树,还翻译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逝世后的第二年,她的自传体小说《柯西玛》和中篇小说《黎巴嫩雪松》得以出版。
她的声誉越出了撒丁岛和意大利半岛,赢得各国文学界的重视。
1991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邪恶之路》,199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风中芦苇》,199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长青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