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旧影
“二二八”的纷争刚刚过去不久,1947年10月,国民党在南台湾的凤山设立了训练基地,以补充前线兵员。负责此事的是曾经的抗日名将孙立人。
孙立人于清华土木工程系预科毕业后即前往美国,入读普渡大学,并进入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学习,毕业后又曾游历欧洲,考察英、德、法等国军事。这些经历让他具备了良好的现代军事素养,而其身上所散发的美式风格,也让他在当时大半出身黄埔军校的将领中显得特立独行。这样的风格为他招揽来很高的人气。
赵靖东(孙立人的学生):我们经常到戏院看免费的电影,看他(孙立人)在台湾训练兵的纪录片。我们看到他的阅兵、训练,感觉跟其他的军队不一样,对我们青年人很有启发,吸引力的确很大。
当年17岁的赵靖东,心里满怀着参军报国的热情,在纪录片的鼓舞下决定加入孙立人在台湾的青年军。这让他第一次踏上了台湾这块陌生的土地。
赵靖东:我们在上海上船,在海上待了两个白天三个夜晚。船上不光有男生,也有女青年工作大队,跟我们同一条船,船上男女同学将近有五百个人,另外也有商人的货物,比如棉纱。有个女同学从船舱上面掉下去了,还好下面正好是棉纱,没有摔死,也没有受到什么伤害,我们大家虚惊了一场。
我们到了台湾,情况也是很乱的,给我们的番号是“补充兵训练中队”,受完训以后马上就送到部队去打仗。就是当补充兵,比方前面部队有伤亡,我们要补充上去。
从1948年下半年起,孙立人不断地将台湾所训练的新军送往海峡对岸,送往国共内战的火线上。
赵靖东:有的补充兵马上就补充到青年军二零一师,青年军二零五师到了北平后,二零一师就到福建,到金门打仗。我们同学里,十三连全部是“原住民”。
台湾逐渐变成了国民党政府的重要基地。大陆的战事愈演愈烈,到了1948年年底,长江以北全线解放,蒋介石面临着交出权柄的压力。就在此时,他把目光转向了与大陆隔着几百里海峡的台湾。他决定要更好地经营这个孤悬海上的“大后方”。
于是,这一年的12月29日,正在台湾养病的陈诚接到了来自蒋介石的人事调令。
陈诚是蒋介石的爱将。他是浙江青田人,毕业于保定军校,从很早起就受到蒋介石的赏识,33岁就当上军长,抗战后晋为一级上将,并凭着其才干和受重任的程度,一向有“小委员长”的称号。宋美龄甚至将干女儿谭祥嫁给了陈诚。
陈履安(陈诚之子):我外祖父是谭延闿先生,是清朝的翰林,后来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他也做过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外祖父五十三岁(实为五十一)就去世了,去世以前把我母亲托付给了蒋夫人,后来也是“老总统”和蒋夫人做媒,让我父亲认识了我母亲。
既是心腹又是干女婿,陈诚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分量之重由此可见。
而当时的陈诚,正因为胃部开刀而辞去了参谋总长的军职,离开东北搬到了台北近郊的草山养病。
陈履安:他就想着开刀之后到哪里去修养。上海还是很复杂,不能修养,人家都要来找他,那时候蒋“老总统”就说,“你到台湾去吧”。他觉得很好,就在1948年10月1号到了台湾。
11月,我们孩子就说要到台湾去看父亲,大家就都到台湾去了,也没带什么东西。我跟兄弟们谈起来,想到的只是不回南京的话,有的小玩意就可以带去了,泥巴娃娃、玻璃之类的小玩意,就只有那些东西。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一幕,有些东西放在哪里都还记得。我那时候到台湾才1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