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12日,长沙一场大火,点燃了陈诚的怒火。
因为起火之日——12日的电报代码为“文”字,大火发生在夜里(夕),所以称为“文夕大火”。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这场大火的起因及具体责任的归属,仍然扑朔迷离。不过,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大致还原这起惨剧的酿成和发生经过。
继武汉沦陷后,中国军队节节后退,1938年11月8日,日军攻入湘北。长沙局势十分严峻。蒋介石等军政高层人物对守住长沙缺乏信心,便提出焦土抗战的思想——即使烧毁长沙也不能让日本获得任何物资。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遵照蒋介石的指示,组织纵火队,约定以城东南的天心阁放火为号,开始全城放火。11日,临湘失守,日军攻至岳阳城郊的新墙河。12日晚(13日凌晨2时),纵火队员在毫无预告的情况下,忽然在全城放火。大火持续了整整3天……
郭沫若亲历了“文夕大火”,《郭沫若传》对当时的情景作了描述:“只见城中烈焰升腾而起,映红了整个夜空,来不及撤退的长沙百姓,披头散发寻找亲人的,顿足捶胸的,望着大火发呆的,扑向火丛抢救财产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绝叫,伴随着房倒屋塌的轰隆声……车至城郊关帝庙前,极目远望,根本不见长沙踪影,惟有冲天的火光和翻滚的浓烟,显然火势还在蔓延。”
事后统计,在这场大火中,3000多人丧生,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共计5.6万余栋。古城长沙2500多年的历史财富毁灭殆荆
“文夕大火”头一天,即12日白天,陈诚刚刚随第九战区长官司令前线指挥部,从平江迁到长沙南门外土地堂的章家宅院。当天,在长沙开完军事会议的蒋介石离开长沙,前往韶关处理要务。
目睹火灾惨状,陈诚怒火中烧:“一定要追究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1然而,蒋介石到长沙后,只就火灾善后事宜作了指示,对火灾责任只字未提。陈诚觉得不公平,17日上书蒋介石,故作姿态,要求惩处自己:
“此次长沙有计划、有组织之暴行,其惨状令人闻而心酸,何况目睹?影响所及,足使军心动尧民众失望,显可成为抗战之危机。昨闻钧座莅临,实不胜喜惧。喜者,必有以昭示天下而挽人心也;惧者,此种惨状,钧座目睹,必增加烦恼与廑虑也。今数聆训示,仅及扫街、巡查、救护、警戒、收容等末节,则钧座似无莅止长沙之必要矣。以职之愚,实深感姑息优容、讳疾忌医之非计,忧愤曷胜!窃维一切大计,钧座固自有成竹,今日职之态度,自知失体,顾心所谓危,不能不痛切陈之。尤恳明令处职以应得之罪,以慰湘民,而定军心,迫切陈词,伏维垂察。”
长沙虽在第九战区内,但长沙城的治安由省主席张治中、长沙警备司令酆悌等负责,与陈诚并无直接关系。蒋介石一看就明白,陈诚意在逼他追究真正的纵火责任人。在陈诚看来,张治中就是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