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改造的日子里,四个年轻人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了兑现他们的使命感上,他们在十分国小里不停地进行着枯燥的重复实验。当时村里的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他们对于改造天灯的执着,都十分感动,经常来帮他们,从外面来的义工志愿者。在台湾,很多人都有做义工的习惯,义工组织遍地开花。 也经常来打打下手。所有的人都为了一个梦想,同吃住共劳动,在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个无眠而漆黑的夜晚之后,十分的夜空终于被硕大而华丽的天灯点亮,它划破黑暗的天际线,照亮了整个十分村,给这偏乡小村带来了希望。
之后,几个年轻人找来《中国时报》,每年报道正月十五的天灯节,而他们又想出了类似于“天灯”等于“添丁”,“放飞天灯代表祈福”的宣传口号,天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人成倍上升。特别是在日本航空公司来采访会说日语的阿嬷之后,广告被放在飞机杂志的私房旅游介绍里,使这里的知名度骤升,许多日本游客千里迢迢来到十分朝圣,为了天灯,也为了阿嬷,在异国他乡遇到语言相通的慈祥老人,她店里的东西又那么美好精致,这该是多么亲切而温暖的一件事啊。
现在,每年的元宵节在十分放天灯真的已经成了很多家庭的传统,小小的一个村落在正月十五那天可以挤下八万人,最多的一年达到三十万,整个村子的食品饮料全部脱销。而一般的假日里,店里也经常五个人都忙不过来。
聊到这里,我真的深深佩服眼前这几位的前瞻性与坚韧程度,他们的确达成了当年的宏愿,成功放飞了天灯,改变了整个村庄。
那天天色已晚,必须下山了。我们大家相谈甚欢,留下了联系方式。我说,今天太晚了,改日有机会一定再来拜访。一家人都笑着点头说好,让我下次来时电话联系他们,他们可以去台北接我。脸色黝黑的大哥拿了一张店名牌,在名牌的背面帅气的签下自己的名字——林志明,然后递给我。我走的时候,阿嬷一直送我到门口,叮嘱我们路上小心,那一刻,身体的寒冷和潮湿已经被这家人点点的温暖驱散了,我的感觉就是像要离开乡下的外婆家,回城里读书了。
那个夜晚离开十分,回到学校后,生活又落入了和往常一样的循规蹈矩。每天忙各种各样看起来很有意义的事情,劳累和疲倦是我最亲近的家人。但是我始终记得我和十分的那个约定,我始终惦念着阿嬷,惦念着那间亮着温暖灯光的小小店家。每次有空堂的下午,本来可以让人放松的散淡时间却都被杂事塞满,而周末时又想到志明大哥说过,节假日他们会非常忙碌,我实在不忍心再去给他们添麻烦。
就这样一直来到了六月,一天早上,淡水的雨下得像柔柔的小雪一样绵延。这种感觉上次出现也在十分的那个夜晚。我再也抵抗不了来自十分的召唤了,翻出阿嬷家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想问问阿嬷和志明大哥在不在。
电话接通时,另一头传来的是一声缓慢而苍老的“喂……”我知道是阿嬷接了电话,她的中听很严重,我努力一字一顿地把想说的话讲清楚。我说我下午想去看看她,询问志明大哥是否在家。阿嬷一阵疑惑,然后慢慢地说,她听不清楚,听不懂我在讲什么。于是我用更加缓慢的语速告诉她,我是二月来看过她的那个女生,下午想再来看看她。她还是一断一续的沉默或者说话,最后我只听懂她说,你下午可以来啊。我不知道她是否懂了我的意思,也不知道志明大哥是否在家,但是我已经决定了,下午就回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