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从.军 1

三个新四军女兵的多彩人生 作者:叶葳葳 陈丹淮


英儿在日军的炮声中执拗地独自离家远行。路途中,她遇到了一群奔赴延安的平津流亡学生,便愉快地结伴同行。她历尽磨难抵达临汾,参加了八路军学兵队。在这里,英儿按家中同辈男孩儿排名,改名“王于畊”,要替二哥实现那个红色的理想,兑现“哥哥死了,还有弟弟”的诺言!

桂英与两名女同学在日军隆隆的炮声中出城,跟随逃难的人群,沿着平汉铁路的铁轨向太原的方向前行。桂英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布旗袍,拎着一个小小的旧皮箱,皮箱里仅有几件换洗衣物和一点点零用钱。铁轨蜿蜒向前,她愉快地走着。她彻底挣脱了束缚,向着二哥的那个理想世界的方向进发。

路越走越险,人越走越稀。桂英的两位女伴,一位因心生畏惧而打道回府,另一位被其县长爸爸派人追回去了。但桂英执意独自前行,毫无动摇之心。

路上,桂英遇见了一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平津流亡学生,其目的地也是延安,便愉快地与他们结伴同行。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聚在一起,激情相勉,心灵相通,便没什么可惧怕的了。

桂英一行先是沿着平汉铁路往南行走,到古城正定后,又沿着正太铁路向西,从井阱走进绵延不绝的太行山。行至娘子关古城关,就到了河北与山西的交界了。在这里,桂英第一次看到了雄伟壮丽的长城,与其他流亡学生们一起激动得大叫起来。他们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同行的难民和溃兵听到这响亮、高亢的歌声,也深受鼓舞。“中国不会亡!”这是所有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中国人的共同呐喊声。

过了娘子关,就到了山西。从这里到太原,可以乘坐阎锡山修建的窄轨火车。桂英和同伴们爬上了一列小火车。一路上,不断有从河北逃亡来的难民和溃兵爬上火车,把车厢塞得满满的。天上还不时有日本人的飞机掠过。

1937年 9月下旬,日军统帅部命板垣征四郎率第五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主力进攻山西内长城防线。 11月 9日,太原沦陷。

在太原失守前,阎锡山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撤至临汾县城,八路军驻山西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也一同撤退。晋南重镇临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原失守后,临汾成为战时山西的政治中心。在这里,来自冀南、平津的年轻流亡学生人数众多,到处可见他们三五成群地议论着抗日救亡之事,到处都能听到他们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吼声。年轻一代代表着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抗日的精英力量。

因国民党和阎锡山都不允许共产党在延安以外的地方兴办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北方局便决定,在山西除八路军随营学校扩大招生外,另由彭雪枫负责,以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名义开办一个八路军学兵大队,吸收涌到山西抗日前线的流亡学生和青年,为部队培养干部。刚从延安抗大毕业的老红军何以祥被任命为学兵队大队长,他受命按照延安抗大模式组建这支学兵队。何队长带着学兵队的干部在临汾街头摆台宣传,号召青年们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他们的宣传台虽然少,但是特别热闹,朝气蓬勃,吸引了不少青年学生。

11月中旬,桂英和同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临汾,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桂英本来是要奔赴延安的,但因太原陷落后,到延安很困难,八路军办事处便动员她先去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并派人把她送到刘村的学兵队驻地。刘村镇,就这样成了桂英离家后走进革命队伍的第一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