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趟火车,大家继续前行,王于畊则坐在火车门边,整个下午不爱说话。一群破衣烂衫的难民从她眼前经过,谈话中清晰地透露了他们的保定口音。熟悉的乡音,令王于畊更加想家,那种国破家亡的痛苦再次涌上心头。家乡已落入日寇的铁蹄之下,乡亲已逃难至此,不知自己的家人是死是活?“越走离家越远了。”王于畊轻轻地嘟囔了一句。
历时长达七天的颠簸之旅, 1938年 2月下旬,王于畊和战友们终于抵达武汉,受到八路军办事处的热情接待。新四军军部于 1938年元月 6日迁往南昌后,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代办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工作。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特意举办了一场欢迎会,由邓颖超主持,博古发表讲话,联欢气氛格外热烈。
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已于一个月前在南昌成立,团长朱克靖正在武汉招兵买马,亲自招收有专长的知识青年。对刚来的这批八路军学兵队队员,朱团长一个个找他们谈话,“过筛子”式地选人才。朱克靖团长一口气从这批学兵队员中挑选了王于畊、纪白薇、杨瑞年、王传馥、张鏖等20人,抢走了近三分之一。稍作休整,王于畊就随服务团向新四军军部所在的南昌进发。这次他们乘船走水路,没坐过船的王于畊、纪白薇等人都感到很兴奋,一上船就伏在船舷上尽情地欣赏江岸景色。
就在轮船汽笛长鸣,即将从汉口码头起航驶往九江那一刻,王于畊忽见远处跑来三个穿旗袍的女孩,一身学生装的打扮。就在船缓缓离开码头的时候,前两个女孩疾步通过跳板,如愿登上轮船。跑在最后的女孩年龄和个子最小,齐耳的短发,水汪汪的大眼睛。王于畊敏捷地从船舷上伸出手,接住她急切伸过来的手,使劲儿把她拉上船。三位女孩累得气喘吁吁,但都异常兴奋地望着王于畊这些身着灰棉布军装、年龄相仿的女兵们。
这是朱克靖团长新接收的三名战地服务团成员。上船时与王于畊牵手的那个女孩叫张掌珠,年纪不到 16岁。另外两个女孩,是她的同学林仪贞和丁剑影。这三个女孩,后在南昌填写战地服务团表格时,一起改了名字,张掌珠改为张茜,林仪贞改为林琳,丁剑影改为丁汀。
极富传奇色彩的一次牵手,开启了王于畊与张茜两位新四军女兵长达三十多年的倾心交往。
张茜等新成员上船后,班长杨瑞年很严肃地给王于畊交代任务:“小王,你照顾小张。”还说:“以老带新,是革命传统。”此时的王于畊,入伍不过三个多月。她刚来到学兵队驻地时,也是穿着旗袍,将羡慕的眼光投向身穿军装的“老兵”,并开始接受她们的照顾。现在,她也是“老兵”了,能够学着其他“老兵”的样子照顾起张茜这批新兵。张茜三人跟学兵队的同学们都集中在船上的“大菜间”,大家席地而坐,说说笑笑,笑声、歌声不时飞出船舱,在浩瀚的江面上回荡。入夜,明月从江中升起。王于畊静静地站在船窗前,看着江水静静东流,品味着长江的宽厚、磅礴,不由地回想到几天前见识过的另一条母亲河黄河,惊叹于它的咆哮,它的威猛。她想到了黄河、长江所哺育的中华民族的命运,想到了自己即将投入保卫黄河、保卫长江的伟大战争,不由得心潮澎湃,遐思无限。
观看空战
王于畊一行抵达南昌时,正赶上早春三月,到处是桃红柳绿的景象。军部安排他们住进一所中学的一间大教室,中间堆放着行李杂物,男兵、女兵各住一半。学校有个操场,可供他们每天操练。因天气变暖,王于畊和战友们很快领到了整洁的新军装,棉服换成了单衣。王于畊与战友们整队走过南昌街道时,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和围观。当时军部准许大家上街走走,但不许出远门。王于畊抓住这难得的休整机会,和纪白薇两个人一起上街,体验当地风土人情,还曾到过据称是蒋介石行宫的百花洲赏春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