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战地服务团迅速壮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输送的人员陆续抵达服务团驻地。已被日军攻陷的华东地区涌来了一批又一批流亡学生,不少人加入服务团。在短短的时间内,服务团团员达到一百余人。
从“七七”抗战开始,日军的飞机一直在王于畊的头顶上盘旋、投弹,很多人被炸死、炸伤,她恨死这些嗡嗡作响的杀人机器了。到了南昌,日机仍然时常光顾。但是这里驻有苏联援华的航空大队,于是激烈的空战不可避免。
一天黑夜,日机突然来袭,刺耳的防空警报响起。王于畊所在中学操场下有个防空洞,很多人进洞躲避。王于畊走到洞边时停下了脚步,这时后面有人催她快走,她回头一看,原来是王传馥。王于畊拉住王传馥,轻声对他说:“别进洞,看空战!”王传馥赶快把王于畊拉上了防空洞顶,一起仰望天空。先是敌机嗡嗡地飞过头顶的夜空,后见我方约十多架飞机腾空而起,直冲敌群。夜空中一团团银光忽明忽暗,上下翻飞。伴随震耳的轰轰炮响,一架敌机发出怪异的长嘶,拖着长长的白色烟带俯冲而下。
“打下来了!”王传馥激动地大喊一声,还拍着巴掌,脸上绽放出孩子般的灿烂大笑。敌机轰然坠地,炸得粉碎。接着又是一架,又一架……王于畊与站在防空洞外的所有人激动地喊着,鼓着掌,感受前所未有的酣畅淋漓。王传馥还不自觉地冒出一大串不知是苏州话还是上海话的地方话,王于畊一句都听不明白。他大声说道:“壮观,壮观!今生第一次看到空战。”他还问王于畊:“你见过吗? ”
王于畊注意到,此时的王传馥,一改平时的矜持、安静缄默,不时地开怀大笑。空战结束,警报解除。张鏖、纪白薇也聚拢过来,黄河岸边结识的四位战友,又兴奋地围坐在操场上,继续享受胜利的喜悦。王传馥仍然滔滔不绝地发表高见。他说,现在我们靠苏联空军援助,将来我们会有自己的空军、海军,还有航空母舰……
1938年 2月至 4月,南方八省红军游击健儿集结、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共有四个支队、十个团,总兵力万余人。其中,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的六个团在皖南歙县岩寺镇集结。 4月,新四军军部从南昌移师皖南歙县岩寺。王于畊所在的战地服务团百余人也一同抵达岩寺。
岩寺位于黄山南麓,是徽风徽派、雅韵欲流的皖南历史古镇,历史上曾经是“鳞次万家,规方十里,阀阅蝉联,百昌辐辏”的繁华之地。一条大河从镇边流过,河水清澈,杨柳垂荡。一个白石头大桥横跨两岸,把河两岸连为一体。王于畊一到这里,就喜欢上了这个典型的皖南水乡。早晚休息时间,她常与战友们在河边散步,在桥上说笑。
战地服务团的人员来自各地,都是文化青年,说话南腔北调,只有王于畊是标准的官话。服务团下设戏剧、民运、歌咏、绘画、舞蹈等几个组,王于畊分在戏剧组。戏剧组组长是山东莱芜人李增援,他上过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过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本科班,参加新四军前排演过曹禺的《日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戏剧。王于畊在女师读书时擅长中文,文学功底扎实,李增援很器重她。戏剧组到达岩寺后,开始排演新的抗日剧《送郎上前线》,很快忙碌起来。李增援安排王于畊写演出日记和通讯,不久便亲自教她写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