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茜的心事
1939年春,叶挺军长带领一支队伍赴皖北慰问前方将士,并开展宣传和民运工作。王于畊等六位女兵随行,叶军长特意为她们每人配发一条马裤、一顶大沿草帽。几位女兵穿戴整齐,叶军长为她们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一路上,她们都舍不得穿这条马裤,把它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背包里。
临行前一天,心事沉重的张茜约王于畊出去走走。此时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服务团驻地新村附近的山坡上到处是盛开的红杜鹃。张茜拉王于畊在一处不易被人发现的花丛隙地坐下来,含笑对她说:“许多天来,我一直想听听你对我遇到的事有什么意见。 ”
张茜从怀里拿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送到王于畊手上。王于畊看到照片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这样一段飘逸俊秀的毛笔小字:“在人们面前,我感到惶惑,惶惑得不知如何是好。”照片下面还注有“摘自张茜来信”一行字。显然,这是陈毅写给张茜的。他借此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也向张茜传递了一种暗示,深情地劝慰她早日走出惶惑,坦然面对一切。
“张茜,你用不着惶惑!”面对好友的坦诚,王于畊脱口而出。她接着说:“自己的事,用不着看别人的脸色,自己下决心——选择就是了。惶惑下去,可能后悔莫及,可能是只有自己知道的满怀痛苦。 ”
张茜点点头。沉默了片刻,她突然问王于畊:“你呢?如果你遇到这类事,怎么想呢? ”
王于畊对自己的情感问题一直紧锁心扉,从未向任何人流露过。现在面对至诚至纯的好友张茜,王于畊不能不回报以真诚。她沉默了一下,想了想,毅然对张茜说:“我想的是生死之交!我觉得在浓厚的友情基础上的感情,才能成为生死之交。我不喜欢那种感情游戏——也许我有点封建。我也讨厌那些指指点点的人们。 ”
张茜听这些话时,也一直在沉思。听王于畊讲了这番话,她也很有同感,禁不住连连点头说:“我同意你的想法。我有一种理想,我总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中。我向往那种完美的、纯净的爱……”
这是两位少女之间关于情感问题第一次敞开心扉、悠悠絮絮的长谈,两颗心更靠近了。第二天,王于畊跟随战地服务团三队来到皖北,在军政治副主任邓子恢的领导下,干了近半年的民运工作。这是她生命中最难忘的第一课。邓子恢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也是我党历史上鼎鼎
大名的农村工作专家和农民领袖。新四军军部移师云岭后,他亲自领导一支由战地服务团两百多名团员组成的群众工作队伍,把军部周围数县的民运工作搞得火热朝天。邓子恢早年曾留学日本,但与皖南的农民兄弟们打交道时,却非常平易近人,一点也没有大知识分子的架子。
王于畊刚到皖北,就被邓子恢任命为民运工作组组长,带领两男两女四名队员到江北指挥部五六里外的一个乡开展民运工作。刚接到这个任务时,王于畊忐忑不安。她到邓子恢住处报到时,脸都红了,惶恐羞怯地说:“我行吗?”邓子恢哈哈地笑起来,跟她说:“行,你一定能行。做群众工作,你学得会。 ”
邓子恢要王于畊到农村后,最先干的事情是搞社会调查。他口述了一个调查提纲,其中包括从阶级划分到阶级压迫和剥削,农民的觉醒和组织等,并重点强调:“最根本的是去了解农民的米缸。对!记着是米缸!农民有饭吃么?养猪么?农民院子里有鸡么?别看这是小事,关系到他一家老小。你想想,养鸡、生蛋,妇女就有了针线钱,就可以买个耳环戴上,给小孩子买本书读读。要关心农民! ”
那天王于畊带着她的民运组进了村,刚放下背包,就围上来一群老乡。新四军刚到这一带,老乡们难得一见女兵,他们挤推着,凑近前来搭话,多数人是为了好好看一眼以王于畊为首的三名女兵。王于畊大大方方地迈上台阶,对乡亲们说:“我们是新四军的工作组,到你们这里来,同乡亲们一道抗日,就住在村里,大家可多谈谈……”民运队员们随后住到了一户普通农家。王于畊一进家门,就像小媳妇一样,勤快地为房东扫地、抬水、抱孩子、抹桌子,饭后抢着洗碗,晚上与女房东睡在一张床上,头顶头地谈心。她和队员们走门串户、访贫问苦,还教孩子们识字、唱歌,与乡亲们相处得像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