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苍生难渡,回头是岸 (3)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诗 作者:倾蓝紫


第二天,新皇就要求王安石:“试为朕详言施设之方。”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思想的碰撞。

从此,年轻的皇帝携手这位眼光卓越超群的王荆公共同指点他的江山。

王安石后来以《浪淘沙令》写他与宋神宗的知遇: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伊尹、吕望两个老头,都经历了贫穷与达通。一个是钓鱼翁,一个是帮佣。若是当年无人遇,英雄独空老。后来文王遇吕望,商汤遇伊尹,从此如虎添翼龙行云。兴国只在笑谈中。直到如今千载后,谁敢与他们论功。

不仅是宋神宗知遇了他,他也知遇了宋神宗。没有宋神宗,他无意携宏图来描摹江山,只愿“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这一年,全国灾难不断,饥荒遍野,流民无数,新皇苦于国库无钱,便问众大臣,众位大臣提出一贯的做法——节流,唯此时王安石提出了开源。

王安石提出了他变革的核心理念:“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这个思想搁到现在是很浅显也是很普遍的一个道理,但是,对于当时以写诗词歌赋考上进士而没有经济头脑的大臣们来说,脑子就不够用了。所以,王安石变法刚开始就要求改革科举内容,建议“诗赋、明经诸科悉罢”,而“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这些大臣极力阻止,认为“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所以“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设法以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但是,新皇对王安石的理论很感兴趣。

本来王安石还想要礼仪教化,先让大家理解他的经济思想,培养群众基础,再推行则阻力会减少一些,但宋神宗等不及,他要求王安石“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这也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拉响了变法列车开动的鸣笛。当这辆颇具有现代化的列车驶出,迎接它的不是鲜花掌声,而是纷争四起的唾沫,人们不能理解变法。尽管如此,这辆列车还是迎着风风雨雨,轰隆隆开上了大宋的江山。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其中青苗法,以国家仓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存粮遇粮价贵,就比市价低出售,遇价贱,就比市价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这一条跟现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很像,我们已经能很好理解,但当时却遭到了激烈的争议。那些大臣以儒家大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攻击“收息”这个举措。王安石回答他们:“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人之财,不可以无义”。这个理念已经为现代福利国家广为采纳。国家没钱,何来福利,所以老百姓得先交钱,而后才能享有福利。

尽管青苗法执行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王安石也根据众人的意见不断进行着修改,但从数据上来说,青苗法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熙宁七年时,其中一个国家常平仓(中国古代储备粮荒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从熙宁二年时的“略计贯石可及千五百万以上”,增加到了“三千七百三十九万余贯石匹两”。而到1167年,王安石新法被废去数十年后,宋高宗赵构盘点了一下常平仓,只有米“三百五十七万九千石,钱二百八十七万一千贯”,且这其中还有很多是虚报的数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