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年过七旬的李鸿章,“不论冬夏,五点钟即起,有家藏一宋拓兰亭,每晨必临摹一百字,其临本从不示人。此盖养心自律之一法”。这是梁启超的说法,吴永则说他“每日起居饮食,均有常度。早间六七点钟起,稍进餐点,即检阅公事”,只有中午多吃一点,“饭后,更进浓粥一碗、鸡汁一杯”,所以他体态清瘦,只是掉了好几颗右牙,致使面颊呈左满右陷状,但他超过一米八的身板,常常只穿一袭单衣,“非严寒冰雪,不御长衣”,别有一番风骨,代表大清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丝毫不见“东亚病夫”的迹象。
梁启超说:“李鸿章接人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揶揄弄之。……与外国人交涉,尤轻侮之,其意殆视之如一市侩……崇拜西人之劣根性,鸿章所无也。”
美国驻华外交官何天爵后来在《中国人本色》一书中这样描述李鸿章:“他的仪态举止和思维方式更像一名战士,而不是政治家。他的身材要比一般的中国人高大,声音粗哑而充满饱满的精神,给人感觉非常平民化,易于接近。”曾经以《泰晤士报》记者的身份访问过李鸿章的英国人布兰德在《李鸿章传》里则记载了74岁的李鸿章在一个英国人眼里的形象:“当我走出下院时,我忽然迎面遇见了李鸿章,他急匆匆地走进去听一场辩论。他个头极高,一脸和善的表情,作为一个来自另一世界的陌生人,穿着一身蓝色的袍子,显得光彩夺目,步态与风度颇有尊严,嘴角挂着谦和的微笑,表明他对见到的一切都很欣赏。就外表特征而言,很难想象这一代或上一代的任何人能够亲近李鸿章,并不是因为他给了你功勋卓著或大权在握的印象,而是因为他的风采中散发出一种高贵的人品,如同半神半人的自我满足和超然物外,而又老于世故,向劳苦大众屈尊降贵。”
对身高格外敏感的日本人,在他们出版的明信片上,把李鸿章列为世界五大伟人中的第三位;欧洲雕塑家卡登堡为当时世界三大伟人制作了一尊雕像,这三大伟人分别是俾斯麦、李鸿章、格兰斯顿。
这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李鸿章的最早一张照片,拍摄者是19世纪后期苏格兰著名的旅行摄影家,1862年到1872年的十余年间,他携带着笨重的摄影器材,经印度、柬埔寨来到大清帝国,使用湿版法拍摄了大量风光和人物照片。从这张李鸿章的全身照上,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刚刚主掌直隶和北洋大权时的精明干练和踌躇满志。据说拍摄这张照片时,李鸿章先后换了几次装,表明他对摄影这门“高科技”的认可和重视,这在把摄影视为“摄魂”之术的帝国官员中,实不多见。这张照片20多年后刊登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杂志《卡斯莫莱廷》上,发表的这一年,刚好是1894年。
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以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