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8日,甲午年八月初九,中日两军在朝鲜剑拔弩张,双方都闻到了战争的气味。就在这时,一颗“炸弹”却在紫禁城引起轩然大波: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炘弹劾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罪名骇人听闻——腐败、通敌。
在这篇《奏陈北洋情事请旨密查并请特派大臣督办天津团练折》中,向来以敢言著称的张仲炘,除了指控李鸿章在军事部署上“举动乖张、机宜坐失”、私放日本间谍石川伍一外,还指控李鸿章资敌:
至海上有事,米煤例不准出口,乃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上海以米三千石售于倭人,候补道张鸿禄为之经手,绝不避讳。倭商定开平煤三万吨,战事以兴,局员拟不售给,而李鸿章乃谓订买在未失和之先,且促其速交,满载而去。其畏敌乎?其媚敌乎?反复思之,竟不知其是何意见。
张仲炘进一步指控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与日本王室攀亲,说李经方此前出使日本时,曾认日王之女为义女,此后甚至商议将此女聘为儿媳妇。李经方在日本还开了一家洋行,资本800万,盛宣怀在其中亦有股份,至今仍在经营。
张仲炘承认这些都是风闻,“始闻之而诧,继而不能无疑,如果属真,则自无怪乎纵容奸细、售买米煤之种种乖谬矣”。
接到张仲炘弹劾奏折的第二天,军机处便给出了处理意见,除了指控张士珩涉嫌采办军械时以劣充好、因关系到军务大事应稳妥查证外,其余所谓李鸿章纵释日本间谍、李经方向日本人出售米煤以及与日王攀亲等各项指控,“皆系影响之词,暧昧之事,碍难查办”。
查阅李鸿章八月初九电报,我们发现,就在受到弹劾的时刻,身在直隶总督衙门的李鸿章总共发出9封电报,密切关注着朝鲜半岛的局势。其中给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2封、金州铭军统领1封、威海抚台1封,作战争部署,行文急促,透着大战临头前的紧张感。
李鸿章,一介江淮儒生,24岁考中进士,25岁入曾国藩幕府。在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中,他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仿照曾国藩创立的湘军,照猫画虎地创立了淮军,上海一役,在大雨中向太平军阵地发起攻击,这些脚穿草鞋、头裹破布、满嘴安徽土话、被人瞧不起的“大裤脚蛮子兵”,居然以3000敌10万而胜,太平军死者万众,浦东一带尸堆如山,一举扭转了帝国大军在东南战场上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李鸿章也一战成名。39岁时就被任命为江苏巡抚,随后封肃毅侯、一等伯爵,戴双眼花翎。47岁时,他接替了自己的老师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兼任北洋大臣。1894年,为了体现皇恩浩荡,朝廷又赐他三眼花翎,这是汉族官员前所未有的崇高荣誉,这一年,71岁高龄的李鸿章几乎到达了他一生事业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