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毛利敬亲是抵抗英军的“林则徐”,那么伊藤博文就是力促日本“师夷长技”的“李鸿章”。只不过伊藤博文对日本的改革更加彻底,不是“日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体”“用”全部西化。既然被西方人打服了,就丝毫不再打算为自己的文化辩护。他主张把“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习尚、教育、生产”的“开明风气”移入日本,使日本进入“开明诸国之行列”。1881年,就在李鸿章沉浸在收获“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的巨大幸福感中的时候,伊藤博文则受到明治天皇的派遣,登上了船前往欧洲考察宪政。而大清,直到甲午、庚子两战失利后的1905年,才派遣端方、戴鸿慈率领官方考察团前往西方考察宪政。在购买军舰方面领先于日本的大清帝国,在政治改革方面整整落后了24年,而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大清帝国的国运,正是被这20多年决定了。通过考察,伊藤博文对德国宪法推崇备至,认为适合日本国情;回国后,他积极推动立宪,成为明治宪法之父,此后4次组阁,任期长达7年,就是在这7年任期内,他发动了令中国人没齿难忘的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