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雷颐:受苏联影响的只是城里人(3)

风从何处来 作者:搜狐文化 出品


个人经历都能成为历史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是一个身份社会,改革开放在逐渐往契约社会转变,尽管这个转变还不会很顺利。好多人说你怎么老写跟当代有关的事情,尤其关注农民工这些?因为我写过好多篇文章,都是关于这个的,关于他们的子女在城里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尤其前些年他们的待遇更加差。作为搞历史研究的,总是习惯历史地看问题。我觉得中国社会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有很多该打破的就要打破,或者说一些政策性的东西,该考虑怎么去弥补一些鸿沟了。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为获得认可》,这也是我观察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看到其他国家的经历才写的。我注意到,在二十年前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刚刚允许农民进城打工的时候,尽管那个时候他们依然做着最苦、最累、最脏的工作,拿的工资比城里人拿的工资低很多,但是他们是兴高采烈的,因为他们有一个比较,自己当年在农村吃不饱或者在生死的边缘。在大饥荒的情况下,他会比较,在城里再苦再累,也比在农村好,所以他是兴高采烈的。但是已经过二十年了,那批最初进城的人已经岁数很大了,现在是他们的子女进来了,他们就不会这样比较,你也不可能要求他们这么比较,说你想想二三十年你爹妈或者你爷爷在农村的生活,实际上人不可能这样比较。

我们要从历史或者从别人的社会发生的问题中去借鉴,这使我们付出的代价少一些。我注意到,前两年的法国北非移民闹事非常厉害,但是往往参与的都是第二代、第三代,实际上第一代来的时候语言又不通,更苦,但是他的记忆是,之所以千方百计到法国来了,虽然在这儿很受歧视、很不好,但比在原来那边生活好,而第二代、第三代没有这个概念。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还不能在城里扎根,还要受到某种歧视,那就会在社会上出现一种问题了。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忽视了农民的历史,我总说,“农民无历史”,因为历史是要记录下来的,而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实际上是没有历史学家或者很少有历史学家去描述。包括现在社会上也经常这样,一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受苏联文学影响比较深,唱歌都唱苏联歌曲,我们也是想当然地觉得我们这代同学都是唱苏联歌曲。但是我现在突然一想,我上农村时候看到,农村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根本没读过什么苏联小说,甚至一首苏联歌曲都不会唱。但是为什么老是说这一代人受苏联影响?实际上是把绝大多数农村青年的教育状况回避掉了。这是少数城市里的青年受的教育,“我们”代表了“他们”。

我现在就有点理解,像胡适,见到一些人,见到一些小人物,就说应该把你的经历写下来,因为你写下来才能成为历史。胡适本人就替卖烧饼的老头写过一个小小的传记。

我们这一代人或者我们上一代的城里人,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文革”,而农村人多数一谈起来就是三年大饥荒。相对而言,“文革”对他们的影响比三年大饥荒小得多。三年大饥荒虽然对城市也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给城里人印象最深的是“文革”,而农村人对三年大饥荒的记忆更深刻。因此我越来越关注所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是这么做也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