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整整齐齐,所以经常收拾书柜。早两年书籍开本不那么花样繁多,每次整理,有本书因为开本别致老是鹤立鸡群,就是绥青的《 为书籍的一生 》。我也四十出头了,人生大致过半,总结起来,也算过了个为书籍的前半生。
常常觉得光阴如白驹过隙,自己每日都在经历沧桑,可是多年老友重逢,问起来,这些年可好吗?答案总是千篇一律:还是老样子吧,买书,念书,编书,写书。后两者是工作,前两者是打发业余时间的方式。千头万绪,一旦归纳,竟也如此简单。不过其中隐去多少日常生活的辛酸无奈,自己明白。不是不可说,是无从说起。
这话也似有不妥,好像要把书籍和日常生活对立起来。其实书籍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想起好多年前,姥姥从乡下来,看着我满屋花花绿绿的书,小声抱怨:买这么些书,顶个吃还是顶个穿?我想告诉她,别小看这些书,它会左右人的心情,影响人的喜怒哀乐。可是我没说,因为姥姥不识字,跟她聊心情,徒增她的困惑。
说到姥姥,我是由她带大的,不过我对她的感情很复杂,既爱且恨。爱是当然的,说到恨,也与书有关。“文革”中,父亲因文字罹祸,被下放到苏北一个县城,因为之前从事的工作与书报刊有关,所以家里有不少劫后幸存的书籍。当时姥姥为了带我,从河南老家赶到苏北,担起洗衣做饭重担。我们当时住在黄河故道边,离废黄河只百米之遥,姥姥去洗衣服,我喜欢跟着去河边跑跑跳跳。有一天,突然发现姥姥洗衣服时,鬼鬼祟祟地往河里扔东西,定睛观瞧,竟是一本本书。
再去河边,老觉得自己是在盯特务的梢,这个特务就是姥姥。而姥姥不觉察,一如既往地扔。每次带几本掖在衣服底下,悄悄塞入水中。时间不长,家里摇摇晃晃的寒碜书架上,几近空空荡荡。
多年后才明白姥姥那样残忍,是为保护父母不再挨批斗的一片苦心,但是每当想起跟着姥姥从河边回来,总要面对的爸爸心知肚明却又万般无奈的痛苦表情,又会恨上心头。
父母带着我们迁回北京后,姥姥回了河南老家。开始几年不时来小住,后来渐渐上了岁数,懒得动,就不来了。我对她本来就有点怨恨,所以来不来的,也越来越不在乎。今天突然想起自己与书籍这个话题,不禁联想到,在我这里总结出个“为书籍的前半生”,可在姥姥那里,前半生颠沛流离,拉扯儿女,历尽艰辛,后半生突然为书籍做了“特务”,而且是那样一种情境,她对书,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她肯定希望这辈子再也别跟书打交道了,因为它们让人不快乐。